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朱镕基高调挺胡批温 释放强烈信号

www.creaders.net | 2011-06-02 08:21:44  万维读者网 | 3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网友冼岩来稿:不需要看朱镕基谈话的具体内容,就不难明白他此次“出山”的目的。人刚

进清华经管学院的大门,就高呼“清华万岁”,难道信号还不明确吗?有人将近几届的中央政府称之为“大清王朝”,清华也是将朱镕基和胡锦涛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此时此刻,朱镕基主动要求到清华见老同学,到经管学院演讲,高举“清华”大旗,挺胡之义不言而喻。只有那些脑袋被驴踢坏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换言之只有傻子或骗子,才会作出相反的解释。

    再看朱谈话的内容,多为批评现行政策。涉及的范围,基本是温家宝的权责所在。朱并且着重将自己在任时的做法与现任的做法切割开来,其问罪及划清界限之意义明显。朱一直都很聪明,但行事方式却偏于直接。现在年龄大了,聪明程度不可避免有所下降,而直接的表达方式却保留下来。

    值此后权威时代无序博弈的关键时刻,温仗着自己不是法人代表,无须承担党国的存续之责,言论频频犯界,令胡左右为难,却又不能真正把他怎样。在此特殊情境下,挺胡须批温,批温即挺胡。现在,朱挺胡批温之意图已无疑义,问题在于: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在这时站出来?

    大背景当然是即将到来的18大,解释却有两个。一是由于18大涉及人事布局之争,胡难撑局面,朱因此而发声挺之。二是18大也是一次最高层面的利益重新划分过程,朱此时借势发声,以表明自己的存在与能量,避免成为某项交易的牺牲品。

    朱离职时曾声明,从此再不来清华了,退休后不谈工作。现在不但主动来清华,而且有意主导话题“谈工作”,可见,情势的变化超出了他退休时的预见——有些以为已经了结的东西,现在发现还没有了结;一些原来认为不好做的,现在不但可以做,而且必须做。

    近几年来,朱时期的市场化政策遭到来自不同人群的多重批评。情况变化了,原来适宜、有效的政策,在多年后积累起不少负面效果,这其实很正常。所以古人才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没有什么永远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但对于朱来说,当年的作为就是他政治生涯的全部结晶,不为之辩护不可能,关键是怎么辩?

    朱也没有预料到后权威时代“党”对高层行为和表达的约束竟然薄弱到了如此程度——下有薄熙来跳出游戏规则自谋出路,上有温家宝借势出线成为麻烦的制造者。此时此刻,他出来讲话已不再是画蛇添足,而可能成为画龙点睛。遗憾的是,朱毕竟老了,当年的人格魅力与雄辩风范已不再。“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谁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悲哉!

   0


当前新闻共有3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2011年06月02日 16:20
事实是最好的评价,不用它本人出来做评注。在此人的当政期间,注定了中国成为一个二流国家。
2011年06月02日 12:28
藏身清华让胡锦涛替他挡灾, 猪瘟都是演戏明星, 捞钱高手, 搅浑水的行家。
2011年06月02日 10:37
作者过度地解读了朱的目的。朱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手下出事都怕连累自己,一个也不保,所以如果朱有目的,也还是像往常一样是为自己从前的愚蠢开脱,再出出风头。朱只不过是一个笑话,有一点小聪明。在上海时学江泽民讨好政治老人得到出头的机会。他的上位对中国是一场灾难,从此中国成了成了西方的经济殖民地而被血淋淋的掠夺。没有文章写过一本书的“博士导师”终于出了一本什么“答记者问”,在国外,答记者问是即兴的,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但在中国,哪个记者能得到机会提问,问什么问题,如何回答都是事先定好的,领导人只要事先背下答案。朱“出书”真让人感到悲哀。淡出人们视线吧,任何解释都是徒劳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实用资讯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