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Creaders.NET)网友冼岩来稿: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合并河北省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设立雄安新区,并称其将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全国意义的新区。一时间,网评如潮。在官方的照例高颂、热捧之外,民间亦照例是质疑、不信:深圳有背靠香港的优势,上海有全国经济中心的优势,雄安有什么?难道仅凭行政的力量,就能够建起一座“具全国意义”的新区、新城?
仔细分析雄安的区位特征,你还真别瞧不起行政力量,它还真就有可能撑起一座大城——单靠行政的力量当然不够,但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导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则完全可以撬起一座大城。
雄安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之间,内含白洋淀,属于未大幅开发的风景区域;按中央公告的说法,设立雄安新区的首要目的是“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难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北京的许多非行政单位、机构都会被强令搬迁至雄安——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但以本届中央之强势,完全可以做到。既然如此,别的不用多说,只要搬进来五座大学、五所医院,整个雄安就活起来了。不必担心学校、医院的建设资金问题,把原来在北京的地皮、建筑卖了,可能就绰绰有余;还不够的,不妨向社会、企业出让股份——学校、医院都是高盈利、半垄断的行业,这样的好机会,社会资本哪会不趋之若鹜?资本都是逐利的,栽有梧桐树,必然引来金凤凰,其他商业、服务业等配套设施,自然有社会资本完成。可能政府只需要弄一点基础设施,一声令下,一座大城就矗立起来了,更多的商机也将随之涌现,更多的资金、企业、人员将随即涌入——这就是行政的主导作用,亦是中国体制的优势所在。这样的事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有中国可以。既然中国有这样的优势,为什么不用,哪怕搞的是市场经济?所以,雄安新区的关键词应为“体制优势”。
设立雄安新区的真正意义,主要还是拉动内需。公告上说那么多,其实都是次要或者虚晃一枪。无论是要缓解中国的经济下行,还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要害都在内需。现在,民间内需的增长不够,政府的公共需求必须补上这个缺口,并且向前推动一把。但在“铁公机”已相当饱和、投资的边际效用递减显著,而城镇化往往沦为“空心”的背景下,政府如何找到公共投入的撬力点?前几年一直没见拿出什么足以令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可以信服的方案,但现在终于拿出来一个了:就像当年的深圳、浦东一样,政府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再造一个超级大城,作为撬动内需的核心引擎。其具体效果,可大约参照当年深圳、浦东对整个经济的助推作用。
所以,设立雄安新区在当前形势下确实可称为“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其意义可与当年设立深圳特区、浦东特区相比拟。深圳是发改革开放之先声,浦东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奇迹之具现,雄安则是中国经济在面临下行难止之风险及转型之困局下的破壁之举,意义各有千秋。在可行性方面,深圳依托的是香港,浦东依托的是上海,雄安依托的是北京,亦是各擅胜长,都有成功的基础。
但是也应看到,单纯的“设新区”并非新鲜事物。几年前的天津滨海新区,也颇有欲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全国意义的新区”之势,可惜其自我定位不当(欲以经济为突破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更重要的是,当时政府的执行力不足。现在的雄安,这两个问题都不存在。着眼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谓“对症下药”,必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本届中央富于执行力,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期待中国经济走出泥泞、再振雄风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