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有关达克效应的书,感慨很深。达克效应(Kruger-Dunning Effect 或简称为D-K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也就是那些能力有欠缺的人会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优秀。康奈尔大学的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于1999年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这个认识偏差,随后以论文《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由此想到了很多,譬如前段时间的雀斑风波。西方的一个名牌选了一名长了雀斑的中国模特,不想却激怒了一些国人前去围攻,认为是在侮辱和中伤中国人,甚至有人说模特的那张面无表情的大饼脸,会误导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的印象,并可能导致中国女性的种族主义等等。这种过激的反应让海外的许多人很不解,中国的模特在被自己的同胞所歧视,不过是因为她不加修饰、没有PS的自然美,难道都要整成网红那种蛇精般的大眼锥子脸才算美?中国人到底有多自卑才会认为别人会用一个模特来损害一个国家的女性形象?这种过度的自尊,背后是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缺乏,也许达克效应是这场风波的最好诠释。
我又想起最近的一场乌龙。前两天某官网英文版发表了一篇发表了一篇署名“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 (Jenny Shipley)题为"We need to learn to listen to China"(译成: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中国),其中充满过度的赞颂字眼儿。不想文章发表后,在新西兰引发了一连串的强烈批评,希普利(Jenny Shipley)本人不得不出面否认自己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结果法新社证实这篇文章是中国官媒基于去年12月China Daily对希普利的一个访谈总结写出的,然后把作者直接按给了这位新西兰历史上第一名女总理,莫名其妙地让她成为了这个公众事件的尴尬焦点,本想拉大旗当虎皮给自己壮胆,却不想乌龙穿包,除了D-K effect,我想不出更好的解释方式。
达克效应是Dunningt和Kruger两人在1999年提出来了,他们将这种效应的产生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所以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反而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能力欠缺的人因此也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反而会低估别人的力量;这听起来是否很熟悉?偶有小成就便洋洋自得,充满全能感,自我高度膨胀;一旦遭遇质疑或者指责,立马玻璃心大发,于是愤怒着,抖擞着,拼尽一切力量在意念的世界里与一切不合意的评价纠缠,决斗,直至筋疲力尽。这样的事情还少吗?这些人始终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自我膨胀不过是在缺乏足够自信时对自我进行的一种过度补偿,自信向左,自卑向右,说的就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