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加国大统华掌门人:从家庭主妇到超市总裁

www.creaders.net | 2007-01-30 20:52:59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加拿大,在温哥华,对华裔移民来说,“大统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称谓,说“大温谁人不识君”并不言过其实。移居加国甭管来头多大,摆什么谱儿,也得居家过日子,绕不开柴米油盐,也就不期然地和大统华打交道了。

  环球华报报道,在列治文临近9号路的大统华总部,南北两座建筑对峙,这里既是行政管理中心,也是物流仓储中心,虽然偏居一隅,但行使着有条不紊的调度功能。在这里访谈大统华总裁李罗昌钰女士,却超乎预想的轻松和亲切,因此一开始她就拒绝总裁的称谓,说她还是习惯Cindy的称呼,而且毫不避讳移民及其创业之初的种种窘境,这种坦承与真挚其实更令人肃然起敬。

  雨雪中的徘徊

  入冬的温哥华雨雪交加,夹杂着丝丝缕缕的风,行走在街上感觉到有些阴冷。

  冬季的日光十分短暂,下午4点多钟就斜阳西下,天色暗淡了。

  一位显得有些瘦弱的年轻女子,伫立在街头一角,来回捣动着已经发木的双脚,整个身子不免瑟瑟发抖。

  姐妹三个共用一辆汽车,她在等姐姐开车过来接她,可是一辆一辆在眼面前疾驶而过,还是不见姐姐的影子。

  天已经大黑了,她有些孤独无助的样子,空寂的周围也使她有点紧张,心里渐渐涌起一股失落的情绪。她想起台北的车水马龙,想起西门町夜市的热闹与温馨,很有些不解为何来到万里之遥的温哥华,就业无着的她感到一片茫然,真想马上回到做梦也思念的台湾......

  这个年轻的女子就是李罗昌钰,如今的大统华总裁,时间定格在70年代初,距今已经30几载了。

  移民的“同一首歌”

  对于李罗昌钰来说,1972年是她人生变化的一个转捩点,那时她从台湾政治大学财税系毕业刚刚两年,一切都还在待定之中,就随着家人移居加拿大来了。

  温哥华虽然比起加东气候要舒适一些,但较之亚热带的台湾,尤其在冬季,就显得湿冷得很多。刚来此地的李罗昌钰颇感到不适,加上工作没有着落,将近一年的时间无所适从,和许多新移民一样,情绪未免就有些低落。当时经济上只出不进,处处精打细算,姐妹仨合用一辆车,等候的时候她心里就有些波动,都想回台湾一走了之算了。

  那时李罗昌钰英语口语也不够用,就自费上课补习。另外她的两个耳朵有中耳炎的病疾,影响到生理上的听力,还需要开刀做手术。

  后来经过不断的寻找,李罗昌钰终于在一家地产公司找到一份记账的工作,虽然时薪只5元,但已好开心,因为在异国他乡总算有了着落,否则就真要打道回府了。她很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一干就是数年,直到独自创业。

  有件事让她感念至今,刚来时英语不好,在百老汇街停车被一位西人撞到,车后边有损。双方交换地址,晚上对方就打电话过来,问有无人证。李罗昌钰起初并没有当回事,就说没人证,当时正赶上保险公司罢工。对方随即咬定是李罗昌钰倒车撞到他的,欺负她人生地不熟又不谙法律。感到气愤的李罗昌钰于是说有证人,对方害怕了,退一步要私了扯平。最后按他的意思办了,还是让对方检了个便宜。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大统华总部办公室里,李罗昌钰十分感慨地说,她和成千上万的移民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都有过草创阶段的艰难困苦,都遭受过过在不同文化夹缝中的冲击与碰撞,但不要轻言放弃,要勇于突破自己,持之以恒就会进入新的境界。

  逼出来的超市

  李罗昌钰是在温哥华结识她的先生,先生是从美国完成学业后来到加拿大。成家之初小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李罗昌钰回忆说,当时简单的家具都是二手货。

后来先生投入房地产界,渐有起色,就考虑在Mall里应该有经营日用百货的商店,提供所在地的便民服务。当时参考美国大华超市的模式,与大华集团和台湾统一集团合作,开始着手在温哥华建超市。

  为新超市起名字的时候, 当时正流行三个字的名称,如家乐福等,结果就将统一与大华合二为一,取名为“大统华”,时至今日已成为响当当的一个名牌。

  在加拿大的第一家大统华超市,1993年落户在本拿比的煤气镇。李罗昌钰透露,当初最早商谈的是列治文那家,但进展很慢;而由于煤气镇商谈的那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4万平方英尺的办公面积,要不就全租,要不就退租。本来初谈是2万英尺,起步阶段不想一下就搞得太大,可是事情逼到这个份儿上,无异于将了李罗昌钰一军。兵临城下,只好应战,煤气镇的大统华超市先行开业,表面看一开始就铺排很大,实际上这里面也有隐衷。

  他山攻错

  从1982年创业初始,一路风雨泥泞,李罗昌钰坦言并不一帆风顺。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任何经商的实际经验,本来就是一介家庭主妇,在夫君的羽翼荫庇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她需要走向社会承担重责时,一切要从零开始。

  刚开始有大华方面的人从美国过来帮忙,但很快就撤回去了,结果还要自己来做,边干边学。李罗昌钰戏称,当初从唐人街请来一些帮手,不讲规矩,下班后把发票揣回家,结果连账都无法结。员工凑在一起,鸡一嘴鸭一嘴,连个会议都不会开,员工士气也很低落。当时犹如百废待举,不断有客人投诉,说有的工作人员态度不好,例如卖肉往外一丢了事,让买方很不舒服。

  由于刚上轨道,各种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李罗昌钰说那个时候刚上岗的员工还谈不上什么系统的培训,只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她本人则到图书馆借阅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找有关的教学录象带,与员工们一同学习,规定遇到投诉先处理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

  由于缺乏经验,对市场也了解得不够,头一年生意亏损2/3。李罗昌钰坦承有一种挫折感,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也打过退堂鼓,是父亲给予她积极的鼓励,并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父亲说,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要像中学生读大学学位一样,缺什么补什么,当下最需要的是有得力助手。

  于是李罗昌钰从用人上着力,启用合适的管理人员,使整个经营渐有起色,能够转入良性的运营轨道,一年之后终于扭亏为盈。

  据行家分析,像大统华这么大规模的企业,能够在一年之内走上赢利之路,应算是很不容易的了。

  在“骂声”中成长

  凡是去过大统华购物的人都会感觉到,尤其是超市的熟食部分,从细节上为客人设想得十分周到,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李罗昌钰介绍道,超市厨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起初经营内容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质量上也不稳定。有时她到朋友家走动,或赶上一些聚会,熟人就口无遮拦地提一堆不满的意见,说这个味道不对,说那个口感不好。李罗昌钰是个有心的人,每逢这时她都洗耳恭听并记录下来,回去后对症下药,或添或减逐一改进。

  所以李罗昌钰不无诙谐地说,大统华之所以能有今天,某种程度上说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从企业改良和发展的角度讲,那些“骂声”可算是无价之宝呢。

  正是这种从善如流的气度,成就了大统华在加国华人超市领域的“霸业”,也由此明白为什么大统华能够成功了。要想把事业搞大,就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

  培养高级主管

  那些初来乍到的技术移民,口袋里揣着硕士博士学位证书,许多也免不了到大统华打工,这里成了他们积累“本地经验”的“黄埔军校”。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何卫东
11
叙利亚
2
中美冷战
7
AI
12
苗华被抓
3
川普
8
中共两会
13
美国大选
4
俄乌战争
9
大S
14
以哈战争
5
万维专栏
10
洛杉矶大火
15
巴黎奥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