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this.width=645" border=0>
海外华人欢庆元宵
我全家1980年从中国移民美国。感谢百多年来美国的各少数民族对种族不平等体制的抗争,也感谢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们不必像一二百年前从中国来美洲淘金的华工那样,面对不平等的环境。在这不长又不短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全家不停地奋斗,我拿到柏克利加大的电机硕士,进入硅谷公司,跻身中产阶层。3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其中两个进入柏克利加大,成功步入不同行业。在物质生活上,挣高薪,开汽车,住着亮堂宽大的房子。科技的发达把世界也变小了,跟国内的亲友随时可通电话,我们每年还有多次机会去中国出差、探亲或度假。可以说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没什么可愁的。
对我们新的一代海外华侨华人来说,乡愁更多是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虽然我们入美国籍已二十多年,但真正像一个美国人,或者做一个美国人,有时觉得只是一年一度在投票站投上自己那一票的时刻。国际体育比赛,我是为中国队鼓掌的;我天天看的是来自中国的报纸。我拿着美国护照,但在精神和文化上,仍把自己当中国人。但现实地说,我的国籍已经不是中国。想到这,心中不免失落和惆怅。我们的乡愁,经常带有这种苦涩。像我这样的人有不少。自感不伦不类: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中国人。看看下一代以及再下一代,有时我想,他们还会想自己是中国人吗?还会有乡愁吗?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内涵?我茫然。
应该说,美国的华人在融入主流社会方面,一代比一代进步。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华裔的市长、州长、部长和议员,美国华人以他们为傲。美国社会在消除种族不平等方面,也比几十年前有很大进步,方方面面立法反对种族歧视。所以在基本社会层面上,如申请工作、接受教育、享受福利等等,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得益很多。
但是在心灵深处,占社会多数的白人阶层,还时常流露出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在很多深层的问题上,华人常受其害。譬如在大公司中,工作突出的华人在升迁方面常得到不平等待遇;再如几年前发生在三藩市地区的一案例,白人警员办案时,枪杀了无辜的华裔居民,但法庭判决明显偏袒白人警员。有些事情给我那几个从小就自认为是地道美国人的孩子们极大震撼。从那时起他们反而开始关心起自己文化上的根。
这就是说,我们身份上是美国人,心里也想做美国人,可是很多时候人家没把你当美国人。从这就产生了乡愁。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中,都有这现象。到底要多少代之后,美籍华人的大多数才能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呢?我又茫然。
想回中国,又不免犹豫
海外华侨华人的乡情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第一代的移民在国内时,不少曾经因海外关系受到不平待遇,但我们多数是毫无怨言的,到了国外反而觉得故乡更亲。我们为中国抗灾捐款,我们为中国健儿在海外的比赛加油,我们为中国一点一滴的进步高兴,我们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日益强大自豪。看到家乡的亲友过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我们的思乡之情不免越来越浓。但如上面所说,有时乡情中带点苦涩。
我们夫妻俩因为在国内的父辈都已过世,又没有房产,所以虽然常回中国,但只是旅游,已经没有家的感觉。我们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也想过在中国买栋房,退休后回去度晚年。但又不免犹豫。
生活习惯方面,已经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可能对中国的环境要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当年从城市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第一次插队”;后来移民美国,从无到有创业,是“第二次插队”。如退休后回中国,会不会是“第三次插队”呀?另外我们看到,中国很多亲友生活在几十年“编织”起来的关系网中,办起事来非常得心应手。而我们在美国二十多年,已经过惯不求人的日子,所谓关系网方面,自是空白。回去定居后怎么办事啊?还有,国内的各方面的法令、规章,还会不会把我们当中国人一样看待呢?我再次茫然。
想到这些,感觉到乡愁这个问题好像是没有答案,或者没有结果的。我们这些海外华人走的是一条“不归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目标,可能要由我们的下一代、二代甚至更后辈的才能完成,而我们自己,只能是个不像美国人的“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乡愁啊,太深沉,太苦涩了。
海外的华侨华人保留着传统的过节方式,他们常常用狂舞的瑞狮、喜庆的对联、雷鸣的爆竹以及各种美食来慰藉乡愁。(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老照片:1946年北京通县,农村人的生活令人 |
2 | 张柏芝三胎改名谢振天?谢霆锋:欺骗大家对 |
3 | 境外电诈亲历者:没姿色女子 最后的归宿是 |
4 | 北京只剩最多10年时间了 |
5 | 政治局常委会细节曝光 出事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