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女孩小林昨天出现在大连市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是该中心这个暑期接待的第9位从国外“回流”的小留学生,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无法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过一年或两年的挣扎,又重新回到起点。
“回流”现象在越来越多年龄很小就走出国门的小留学生身后投下一道阴影。
30多万买来“回头路” 小林在刚上高中时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出国。她的理由是已经厌倦了国内的考试生活,不想再接受高考。因为家庭雄厚的资金背景,她的决定很快在父母那里得到共鸣。在生意场上长袖善舞的父母们相信,国外的教育绝对能让女儿出人头地。在念完高一那一年,小林如愿以偿地到了英国。
两年过去了,在这个暑期回到大连的小林发现,自己的同学很多都已经考上了大学,而自己不得不准备在国内考雅思,在国外她的语言一直不过关,无法申请到更高一级的学校。
两年花了30多万元,金钱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才是她的心病。她对黄鹤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说,由于不能融入英国社会,她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网上和国内的同学聊天,吃零食,并开始发胖。越和外界脱离,让她越感到与人的疏离,恐惧和孤独让并她急于回到父母的怀抱。
“回流”的小留学生在出国留学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大背景下不再是个别现象。在黄鹤心理咨询中心,许多从英国、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等国无功而返的孩子们,企图在这里寻找心灵的出路。
“回流”现象应引起关注 尽管没有做具体的统计,但大连市教育部门表示,小留学生“回流”现象确实应该引起关注。
一位在初三就出国留学的小留学生向往国外““自自由由””、、““宽宽松松””的学习环境,因此从初一开始就放弃学习,等着出国。,结果国外的学业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语言的差异和基础的薄弱,让他仍然体会不到“自由”,结果他又回到大连的初中学校,惟一的进步是他的英语成绩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基础知识仍然是通向国际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一些家长和留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为只要有钱,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不管怎么样,斥巨资来支撑某些孩子在国外摇摇欲坠的生活的父母们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离开父母乃至祖国的生活,否则,以孩子的未来来做赌注是非常危险的。
“回流”是“逃”到国外的结果? 国家心理咨询师黄鹤从中发现了这些孩子的共性问题:他们都是“逃”到国外的。逃避考试、逃避一切负担和压力,他们的这些“适应能力障碍”症状没有被父母发现或者承认。
“在孩子以逃避压力的理由提出出国的时候,父母并没有让他们应对挫折,而是顺从了他们的想法,以为只要出国了就万事大吉,结果埋下隐患。”黄鹤在了解孩子后发现,这些孩子都有“适应能力障碍”,在早期这种状况被掩盖了,等到了国外孩子独立生活后,没有人替他们遮风挡雨,于是开始暴露。
在没有学会解决困难和迎接挑战的年龄,这些孩子被赋予了他不能承担的职责,结果受到了挫折。黄鹤认为,在送孩子出国前,对孩子意志品质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否则,再多的金钱也无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