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大陆移民加国育子经:把孩子当田耕

www.creaders.net | 2007-10-09 14:29:19  环球华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大温地区颇有口碑的理财顾问史云,总是流露出知识女性的笃定和自信,在她位于温西机场大厦的办公室里,墙上几乎挂满各种奖牌和证书,见证事业的成功。但我们的交谈并没有围绕她的专业,而是聚焦在移民子女教育问题。聊起教育,教授出身的史云侃侃而谈。

最近她刚从大陆讲学回来,回程的行李箱中,几乎都是子女教育方面的书籍;即使身体不适,在医院打点滴时,还聚精会神地在书上划重点。医护人员好奇地问:你孩子都上大学了,还需要这么用心吗?史云儒雅地笑道:教育是一生的事。

曾下乡干过农活的史云喜欢把孩子比喻为土地。她说:土地需要除草、施肥、浇水,只有在播种前把土地翻耕好,才能有满意的收成。同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父母的不断指引和栽培。

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

史云的独生子小名叫豆豆,就是这棵不到10岁从西安"移植"过来的小豆苗,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一晃就到了2007年的18岁。尽管他已然长成1 米8个子;尽管他考上美国约翰斯. 霍普斯金大学;尽管中学老师临别赠言时说他拥有成人的思维方式;但父母依然叫他“豆豆”。在妈妈心中豆豆仍然是个孩子。

按照中国传统说法,18岁应是已近成人的弱冠之年了,史云跟儿子商量,今年的生日等同于成人仪式,不少朋友说要好好给豆豆庆祝一番。豆豆坚持平静地过生日。爸妈无奈,商量着应给豆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史云的先生姓折,生日前两星期,折先生一直在“保密状态”准备这份特殊礼物。

生日当天,豆豆打开包装精美的礼物,是一本相册。豆豆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是爸爸亲笔写的情真意切的“序言”:“豆豆,今天你整整18周岁。从妈妈怀胎十月,到你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 从跚跚学步到快乐的的童年; 从古城西安到美丽的温哥华; 从Killarney 中学到美国的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 18年来父母的养育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爸爸妈妈希望你稳步走好人生,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直走下去。”相册第一张照片是妈妈18年前身怀六甲的情景,依此是豆豆从出生到18岁的成长记录。30多幅精心挑选的照片,每幅照片都有编撰言简意赅的 “配图说明”,展示了豆豆成长经历。豆豆看着看着,图与文都有些模糊了。他对爸妈说:谢谢爸爸妈妈!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我去美国上大学,一定要带上这本相册,让它伴随着我,就好像爸妈在身边。

西安古名长安,在中国,论它的历史地位,任何城市都无出其右,从西周到晚唐,倘若把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算上,称得上是 “23朝故都” 了。

史云生长在这座古城,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吃了不少苦。陕西财经学院启蒙了她经济学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奠定了她的法学基石,英国Demont University 大学扩展了她的金融投资意识。这些年来,教授、系主任、律师、研究生导师一路走来,春风得意。

90年代初, 中国金融立法处于起步阶段,百废待举,史云参与了多项全国金融立法和经济立法工作。上课、写书、做研究课题等,成了大忙人。除在大学当教授带研究生外,还到全国很多地方讲课,并受总理朱鎔基、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邀请,到国务院讲学。

1999年,史云一家移居温哥华,49街一处地下室是他们最早的栖身之所。屋里什么都没有,连吃饭都坐在地上。

与国内生活相比,史云心理很不平衡。先生看到史云流泪不语,对她说,“在国内你受人尊重,别人教授长教授短地喊着,可在这里连老师都没人叫你一声。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干脆你还是先回去,我带孩子在这里挺着。”

史云不同意先生的说法,要呆就全家在一起,开弓没有回头箭。她比喻人就像爬山,国内的发展已快到山顶,再干也不过如此,应留点空间给孩子,给孩子找一块接受良好教育的净土。

从学习字母到出版书籍

豆豆来加上小学五年级,学校离家很远,每天要走10个block,不管刮风下雨飘雪起雾,史云每天都送儿子,以步当车。为了生计,夫妇俩经常接儿子都是最晚的。有时儿子在雨蒙蒙、黑暗暗的天气一等就是一小时。看着儿子孤零零站在校外等妈妈来接,史云感到对不起孩子。

豆豆移民前只认得26个英文字母。老师在黑板上留作业,他因为看不懂,第二天无法交差。于是,老师要求史云接儿子时,又多一项抄作业任务。

老师先安排豆豆看图识字,一周要他看至少20本,以后逐渐增加阅读难度。从《Vancouver Sun》,到《The Global and Mail》、《Times》,再到专业研究人员读的《Foreign Affairs》、《Business Week》等,豆豆的英文有了飞跃。 2005年夏,豆豆以一篇“民主不是一条路”的作文,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少年国会班”录取。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发现美国中学生对北邻加拿大知之甚少,回来后遂下决心要写一本全面介绍加拿大的书籍,专门给美国中学生看。

豆豆发现,写书是件工程量很大的事情,需要大量资料的筛选整理,还要严格注意西方国家的版权,他咬牙坚持。当这本《Oh, Canada : The Clueless American’s Guide to Your Northern Neighbor》出版后,豆豆给加总督庄美楷寄去一本,总督热情回信,赞扬他对加拿大的关注和情怀。

通过豆豆的经历,史云感慨加拿大教育的独到之处:教育体系表面宽松,背后却有很多事需要自己做。弹性教育、软性指标、动手能力等等,决不是完成几道作业可以替代。

义工也是一种教育

在教育儿子方面,史云把义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保守党来电话征用义工,史云工作忙打算推辞,一旁的儿子却说他想去。当时正值联邦大选,豆豆的工作就是打电话,儿子用电话与市民沟通,宣传政党纲领,了解国体政体。

有天打第39个电话,时间已是晚上6点半,听口音对方是位欧洲籍老太太,正在做饭,问豆豆吃饭了没有。豆豆说还没顾上吃,前面39个电话都失败了,希望第40个电话能为保守党投一票。这种执着感动了老人,邀请他明天到家里来做客,讨论选举问题。这段经历也成为豆豆大学入学作文的经典素材。

豆豆暑假到列治文西人农场做义工,不通公交车,先生每天驱车两小时接送。尽管农场有卖吃喝,豆豆仍自带午餐。太阳地长久干活,别人在树荫下休闲聊天,喝着咖啡,他觉得自己很苦。想打退堂鼓,农场主则以教训口吻说:“这点活儿都干不了还能做什么大事?” 开学后史云仍坚持让儿子继续到农场劳动,一干就是3个月。有人说,史云是个“狠心”的妈妈,史云则认为“玉不琢不成器”。

一张签满名字的留言纸

豆豆有股执著个性,中学竞选学生会委员,他自信自己很优秀,结果第一次落选。本来一路顺风的他情绪突然低落,看什么都不顺眼。史云夫妇及时教育儿子,找出弱点,下次再战。

第二次竞选豆豆用心准备,在家练习讲演词; 把自己的 "施政理念" 打印出来,发动同学张贴宣传单,让更多人了解他、支持他。他还到各班讲演,陈述观点,结果再次败北。尽管这次花的时间和经历比上次大得多,但他心情倒变得平静,认真总结经验。有同学替他分析,说他对女生有些shy,不免有失票源。
 
中学12年级,锲而不舍的豆豆第三次竞选学生会委员,最终以两票之差落选。虽然连续失败,但使他学到不少做事做人的道理。同学们给他的留言里纷纷写道:“Jim,如果下次再选举,我还会投你一票!” “Jim你是好样的,我们永远支持你。” 豆豆把这份签满不同笔迹的留言纸安装镜框,至今挂在自己房间,成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与孩子一起做事

凡涉及孩子教育问题,史云一家总要开会讨论,达成一致后实施。史云从未缺席过家长会。每次家长会都与豆豆一起听老师建议,提出自己想法,让孩子感到“我还行”。有次数学老师认为豆豆社会活动太多,希望他减少一些。回到家,全家人列出豆豆社会活动表:联邦大选、省选、中学俱乐部主席、警察局义工、农场义工。家庭会议立即决定:暂停省选和警察局工作。以后事实证明,这样选择是正确的。豆豆11年级时要去UBC读政治哲学课程, UBC却说不招收中学生。此时豆豆带着哭腔失望地给史云打电话,史云批评道:“男子汉哭什么,再去招生办谈谈。” 20多天后,UBC终于同意豆豆注册该课程,考试结果是全班仅有的几个“A”之一。由此豆豆也记住妈妈常说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possible.

今年暑期,史云带豆豆到陕北绥德,到农民家看看。对豆豆印象最深的是乡里学校,没有一台电脑,没有一本英文书。教室设在黑黢黢的窑洞里,墙皮掉渣,课桌凸凹不平,灯光灰暗。当豆豆把本子、文具及150元送给孩子们时,他们哭了。校长让豆豆给学校写几句英文,豆豆写到:“我有机会还会来陕北,让更多的人到这里做义工、教英文。”

上大学是新起点

现在不少人见到史云都说,豆豆到美国上名校了,你可以松口气了,史云不以为然。她说,大学对孩子不过是一个新起点,孩子将面临更多选择,情绪上难免有较大波动。如果完全撒手不管,可能还会出现新问题。例如,对事物的判断和把握、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培养等。

果然,儿子在美国遇到许多新问题,及时向妈妈“请教”:罗马历史和社会契约全是古典英语,很难读懂; 要不要参加学生会竞选和大学辩论队?怎样尽快与当地社区融合? 豆豆在美国大学才一个月, “可持续教育与沟通” 在这一家人中继续延伸。

给父母们说几句话

这几年,史云遇到许多移民家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尤其是那些“太空人 ”导致了 "太空家庭"----父母长期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家长十分苦恼。

有 家长总这样说:为孩子移民加拿大,吃了那么多苦,孩子还不领情;孩子就知道整天玩游戏机,不读书;孩子如能早出ESL班, 一定给他买最想要的手机。

还有的对史云抱怨说,孩子不争气逃学,管不住,真愁死人了;今晚又与儿子吵架,因为他又玩游戏了;女儿房门外挂着“请勿打扰”条子,她已三天不跟我讲话了。

父母与孩子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 父母用等价交换方式教育孩子,要么“热战”, 要么“冷战”,折射出家庭教育方法的简单、无力,甚至失败。

史云认为:父母批评孩子时先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人生态度,“子不教,父之过”。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有父母的影子。那种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永远弥补不了对孩子情感上的欠缺。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首先自己要做到。当你要求孩子静下心学习时,你是否还在热闹的饭局中?当你要求孩子不打游戏机时,你是否沉浸在麻将桌上?当你要求孩子融入社会时, 你是否强调忙于工作?当你要求孩子关心他人时,你是否表现得很自我?当你抱怨这块“土地”不争气、不结果实时,你为这块“土地”除过几次草、施过几次肥、浇过几次水?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世上有什么事情比耕耘子女更重要?人生百年,实际上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就这么几年,而且具有不可回溯性。错过最佳教育期,挣再多钱也无法弥补孩子在教育上的损失。

史云家有个传统习惯,每晚全家要一起吃饭。餐桌“共同体”培养了家的意识和群体意识。每人都把一天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无论妈妈工作多忙、回来多晚,豆豆一定要等妈妈听他讲一天的故事,告诉妈妈他的“烦心事”。史云一点都不敢怠慢,认真倾听。日积月累,豆豆在这种点点滴滴的 “雨露”中得到滋养,拔节成长为一棵可堪造就的小树。(萧元恺 )

   0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