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的房价自1993年便搭上了幸运的“奥运”快车,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开始,世界各地的投资商便蜂拥而至,把房价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每年房价的递增率竟在10%以上,随后七八年的时间,城市房价翻了一番。因搭上这趟“快车”,不少上世纪90年代初或以前来的新移民,不知不觉便成了百万富翁。
华人喜欢“以房养房”
华人素有“居者有其房”的传统观念,即便来到异国他乡,“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只要兜里稍微有几个闲钱,就要考虑买房。不过,华人聪明、会算账,常常来一个“以房养房”,即买一套公寓房自住,房贷则由租房必花的那一笔租金来交;另买一套别墅来出租,房贷则由收取的租金来交,房贷还完,房子就是自己的了……这是常见的类型,还有一些财不大却气粗者,一口气竟“吞”下三四套房子:“反正又不用自掏腰包,不买白不买!”而待悉尼房价因奥运翻上“筋斗”时,他们也便坐收渔翁之利,一跃而为华人中的“新贵”。
沪籍华人会念“养房经”
沪籍华人彼得就是因悉尼房价上涨而成为新百万富翁的——1992年在“小上海”艾士菲尔德以8万澳元和10万澳元的价格买了两套公寓楼,前者出租给一家小公司,后者自住,这两套房子2003年底分别涨到24万澳元和35万澳元,而那套出租房的租金也“水涨船高”,由当初的周租金200澳元涨到400澳元;彼得1994年还在坎布斯以19万澳元买的那套别墅,2004年初竟以47万澳元卖出。
更让人艳羡的是,他1993年花24万澳元买的那套联排别墅大幅升值:随着留学潮的涌来,他将该房的两个客厅各夹成两个单房间,加上原来的三个卧室,一共七间卧室,然后出租给在麦觉理大学就读的亚裔学生,每月坐收房租上千澳元,由于地理位置绝佳,据业内人士估价,这套房子现在至少也值60万澳元……如今他不仅还清了房贷,还拥有两套公寓和一联排别墅,尽管以后房价下跌,但已搭上奥运快车的他仍开上了“宝马”。
房价从“缩水”到复苏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2004年初,悉尼的奥运房地产潜力被挖掘完毕,房价终成强弩之末,开始呈下降走势。据专家估计,悉尼现在的平均房价比2004年初最高峰时至少缩水8%。
川籍华人苏珊娜2000年随夫回国发展,原来买下的那套公寓房则交中介出租。见悉尼的房价在奥运之后仍在翻筋斗,便着了急,于2003年下半年匆匆赶回悉尼:“再不出手,以后回来就没有别墅住了!”华人重视教育,她按照原来的设想,确定在悉尼名校卡林福“农业中学”和罗斯诺克公立小学附近购房,以便将来孩子就近入学。
最后她在很小的选择范围内,以70万澳元在罗斯诺克购了一幢带有游泳池的花园别墅,由于购房仓促,她甚至没看清楚该房的房顶是铁皮……等到她前年底带着孩子入住该房时,方才发觉当初买房的70万至少缩水10万甚至更多。不过,沾了那两所名校的光,要想把房租出去还是很容易,去年底,她带孩子回国与夫团聚,人还没走,房子便以周租金550澳元的价格租出。
悉尼房价经历了峰和谷之后,已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并将逐渐恢复到申奥成功以前的稳步上升的局面。数据显示,悉尼的房价今年下半年有了较小幅度的上涨,即季增1.5%,年增3.4%。虽然涨幅并非“惊天动地”,但却也给了苏珊娜们希望:“等房价恢复到当初买房时的水平时,就把这有多处硬伤的铁皮别墅‘甩’出——至少不会亏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