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下滑已是大势所趋;
2008年的中国亦不平静。二月雪灾,五月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受损;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然而,不幸之中亦有佳音。北京奥运会胜利举行,中国史无前例金牌总数第一;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大批民生工程的修建是拉动内需更是保增长。磨难不少,考验颇多,但标注“中国2008”的依然是“发展”与“和谐”!
无论是遭逢灾难还是面临机遇,海归都是我们共同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回顾2008,海归进灾区、去农村。面对挑战,我们携手共进;展望2009,海归抒抱负、展宏图,危机也是机遇,我们共谋发展!
1、“金暴海归”潮涌
“金暴海归”潮,有人欢喜有人忧
2008年,这个冬天有点冷!和天气一起冷下来的,还有全球的经济。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所触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地,国外就业市场动荡不安,失业带来的危机感涤荡在海外学子心头,引发强烈的回国愿望,“归去来兮,吾将还!”成为2008年冬,众多海外学子共同的期望。
同时,国内挥动大手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进行开发建设、启动九大行业振兴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这些利好消息也在强烈吸引着海外学子归来。
在以上两种因素的共同导引下,一股“金融风暴海归”热潮迅速掀起。截至目前,2008年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总人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1/6,也是近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本报于12月13日、20日用《山雨未至风满楼》、《未雨绸缪话归来》两篇对“金暴海归”潮进行跟踪报道,解读归国潮现象,幷建言献策。
大批海外人才回流,使原本就拥挤的国内就业市场显得更加拥挤,海归抢博士、硕士的饭碗,硕士抢本科生的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的饭碗,近期的多场招聘会上,这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相对,用人单位似乎对“金暴海归”欢迎至极,因为在“金暴海归”中有一大批熟悉东西方文化和国际游戏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他们可以帮助中国打造一批国际化的民族企业。这些优秀的海归人才,将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和中国更加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时代,“金暴海归”的最大贡献可能在于,既帮助世界走进中国,也帮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各地猎取专才计划纷纷出炉。
招得回,更要留得住
在刚刚开幕的广州留学生交流会上,广州市决定设立2亿元人民币的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吸引和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穗创业。对那些拥有具备产业化价值项目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广州将为其提供500万元的资助。除了资金方面的倾斜,广州还将给予留学人才在子女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优惠政策。2009年1月,大连市将正式启动“海创工程”,未来5年内累计引进50位海外学子尖端人才,一次性给予创业企业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创业投资;需要银行贷款的,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资金担保,幷给予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
除了上述城市的“引进来”,上海、南京、深圳等城市还积极“走出去”,组团赴欧美招揽金融人才。2008年12月5日到14日,“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工作团”带着170多个岗位先后在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和纽约举办了三场大型招聘会。结果共有2176人应聘,现场面谈共计4432人次,初步达成意向840人。
选择回流,海归看重的是中国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回归的背后,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界定,更是对祖国坚定的信心。因此,对这些“金暴海归”不但要招得回,还要留得住。那些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网罗人才的用人单位,在即将开启的2009年,更应该思考如何留住这些海归幷让他们在此生根发芽,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救灾!奥运!不曾忘却的使命
大爱无限
“你说,在眼下这个时候,咱们是不是应该去汶川?”(见本报2008年6月14日第五版《到东江去》)这是距离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10天之后,深圳市留学生联谊会多国分会中一位担任企业高级管理职务的海归,在为赶赴湖南郴州的资兴东江进行相互合作的调研活动举办的践行酒会上发出的倡议,受到了团体成员的拥戴。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了全国老百姓的心,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纷纷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个特殊群体没有忘却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捐款、捐药、捐物,为灾区的重建工作献计献策,本报于2008年6月14日专访了三位海归专家,对于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环境、文化传承、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详细剖析。除此之外,有的海归还深入灾区,实地参加救援和心理辅导,贡献自己的力量,支援灾区人民。
赤子丹心
另一件令中国成为世界焦点的事情是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海归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奥运志愿者,海归志愿者的语言优势很明显,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也比较强。对于曾经在海外生活过的人来说,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得更加明显。从个人角度而言,只要国家需要、奥运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的责任,维护我国大国形象,展现一场非同凡响的奥运盛事。
每一个海归志愿者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认为百年奥运是中国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历史机会,自己不应该错过。同时,在国外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无论担负语言服务还是协调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肩负社会责任 共促和谐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海归以不断带来先进理念、不断以创新的高度勇于实践等优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一种海归,他们活动在市场最前沿,但作为企业负责人,他们选择积极主动带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有一种海归,带领当地农民种植中药材,试图走一条“科技扶贫”之路
有一种海归,是一群特殊的海归,他们的职责就在于建言献策。
有一种海归,带着先进的理念,为我们搭建绿色地球村的新梦想。
这种种的海归都在透露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参与建设国家的热情、肩负社会发展的责任。作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从未忘却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特有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使命、履行着社会责任,致力于营造一个理性、科学、文明、绿色的和谐中国,见证中国的繁荣与强盛!
3、到农村去创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本报很早就观察到近些年来海归投身农业建设的新动向。9月20日《一个海归的瓜农之梦》,本报报道了一名曾留学韩国的年轻人回国后选择回到农村做瓜农的故事。“他种瓜的大棚时常洋溢着钢琴曲和萨克斯音乐,给瓜施的肥料也是用牛奶和中药加工而成。这个名叫包书超的河南小伙子身上凝聚了太多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在故事中本报开始将海归创业与农村这一广阔天地联系起来。
200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农村站在新一轮改革的起跑线上。本报抓住热点延续了对海归务农现象的继续关注,11月8日,本报以评论《到农村去》为海归务农做了政策初步的政策解读。文章认为,掌握高科技知识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海归,要把创业视野投向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价值,拓展人生。
乘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东风,11月8日,本报以头条刊发对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邦杰的访谈《海归:投身农业的机会在哪里?》。这篇有针对性的访谈,通过专家告诉广大海归和读者,参与农业建设,海归可以找到哪些机会;我们请专家告诉广大海归,要投身中国农业建设海归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海归:投身农业的机会在哪里》一文见报后,引起海内外较大反响,更被海外版巴拿马地方版头条转载。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还在一个农业博览会上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在以发展工业科技园的理念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里,居然很少有海归在这里投身农业建设。为此本报继续发表评论《农业,离海归还有多远?》。在评论中指出,匮乏经验、政策悬空让农业于海归来讲成了隔岸的美丽。
2008年,本报敏锐地捕捉到海归务农的新鲜气味,又紧随国家发展的节拍,吹响了海归向农村进军的号角;幷及时地为广大海归投身农村建设做了政策解读、自身优劣势分析等服务性报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报带着思考采访,实事求是地挑出了影响海归投身广阔农村创业的一些消极因素。农业离海归其实幷不遥远!
4、公务员成为热选
从2003年上海首次明确将海归公务员纳入公务员招考对象,到科技部部长万钢、卫生部部长陈竺先后走马上任,海归公务员渐入视野。
海归公务员再次出现
自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初试选拔了解中国国情、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海归,较之以前单纯注重海归具有一定国际经验要更加理性、规范,这一规定的出台也使得海归公务员似乎渐渐淡出视野。
2008年1月,昆明市委组织部宣布发出“招贤榜”,公开选拔100名后备干部,共有1377人报名,1308人参加笔试,其中海归有58名,报名条件中更有“留学归国人员不限工作经历”的规定。今年4月,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发布全省人才需求信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4家省直机关单位要招聘14位海归。这一系列的相关信息让海归公务员再次闯入我们的视野中。
海归考生的“国考”倒计时
随着2009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临近,确认参加此次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达到77.5万,比2008年度多出13万人,考试录取率约为1.75%,甚至出现有的职位有4584人同时锁定,本次公务员考试激烈程度难以想象。
在“公务员热”再次达到沸点之后,越来越多的海归也涌入到公务员考试热潮中。与此同时,随着海归稀有性的逐渐降低,今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爆发,就业前景的恶化也无疑为此次公务员热推波助澜。那么,面对这么大的竞争压力,海归要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做到知己知彼,从而百战不殆?如何在中国国情下的公务员考试中避免进入误区?本报《海归创业》版在“国考”开考前一周及时而有效地带来了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专业解读。
海归“国考”启示录
2008年11月30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期开考。公务员稳定无风险、相对高薪、社会地位优越等有利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考生渴望通过“国考”这座“独木桥”的考试,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于海归常年生活在海外,与国内同样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竞争者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然而,总结历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参加“国考”的经验,海归公务员把握自身优势,以优补拙成为了应对良策。海归所独具的国际化视野、熟悉国内外市场环境、外语能力和海外工作经验,这些都是国内的竞争者无法比拟的。
除此以外,在“僧”多“肉”少的局面下,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后也不乏盲目跟风现象,想要成为公务员热潮中的弄潮儿,而不是以务实的心态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做着积极准备,这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