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海归再次选择“远赴他乡”,引人深思

www.creaders.net | 2009-03-29 13:39:50  中评社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当下,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地。海外工作岗位骤减,失业人数大幅增多。因此,很多留学生纷纷选择回国,希望在国内求得一丝安宁。然而,与这些回国留学生不同,曾经留学归来的科研人员却再次选择“远赴他乡”,其比例之大引人深思。

  在本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员王恩多表示,因为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僵化,导致一些好不容易引进回国的高端人才又流失到海外,十分可惜。

  “不敢发钱”致使 “海龟”出走

  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科研人员,作为“海龟”中的佼佼者,理应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顶梁柱。然而,如果国家连“海龟”的衣食住行都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科研精英又如何能安心学术呢?

  曾经有一位从美国归国三十多岁的女博士,在肿瘤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国内单位无法解决她的住房补贴,本应整日在实验室钻研的她,却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往返奔波。终于,2008年10月,为保证科研生活两不误,她跳槽到新加坡。

  像上文提到的那位女士一样,这些高端科研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型高科技城市。但是,这些城市的住房费用高,交通拥挤严重,实验室远离居住处,势必会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及时的下发住房补贴,尊重科研人员价值,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否则,只能看到越来越来的“女博士”跳槽到其他国家。

  科研人才严重断层

  看到上述例子也许会有人不以为意,认为中国产的“本土龟”也可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科研任务。然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科研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乏人,很多重要的工作几乎已经到了边缘状态。国家教委所属高校三千七百名带头人中,五十六岁以上的占67%,五十一至五十五岁的占 28%,五十岁以下的仅占5%。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看到过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位教授的无限感叹:“我们这里留不住人啊。”“留不住人”是当前中国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由于我们国家自身条件限制,研究设备的更新较慢。其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科技界基本沿袭了前苏联的科技体制,形成了独立研究院所和高校两大基本队伍。科研机构规模庞大,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协调不灵等弊端。机构的重复建设,研究方向、任务的雷同,造成了科研课题重复、分散,有限的科技投入被瓜分切片,面面俱到、人人有份。 再者,按我国人口的绝对数看,我国科技人员是奇缺的。可是,从具体的科研单位、尤其是一些大院大所来看,科研单位人浮于事的现象又相当普遍。这一怪现象当然是历史造成的。当然,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体制的原因,就像全国众多的科研单位一样,每个科研单位内部的科室或课题组也各自形成了“小而全”的封闭体系,条块分割、科室或课题分割使得各自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出现了重复购置,从而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另一种浪费。 

  由此分析,中国科研人才短缺,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做套住人才的“狼”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人才。对于人口资源丰富的中国而言,如何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如何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吸纳人才,如何保证优质“海龟”不流失? 我们不妨看看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新加坡诱人的人才吸引政策。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国小人寡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十分贫乏。不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新加坡已经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新加坡十分重视人才,懂得积极吸引与留住外国英才,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首先,政府重视教育立国。建国之初,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就确立了教育为本、科技兴国的战略,将人才视为新加坡最大也是唯一的资源。政府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从国外招揽学生,以优厚的待遇与工作环境吸引不少学习尖子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发展。目前在新加坡就读的中国学生就有2 万多人,其中获政府奖学金在新公立学校就读的学生有2000多人,17岁以下在公立学校就读的自费生有1000多人,在新仅有的两个私立学校就读的中国学生为500人。

  其次,新加坡的人才政策不会随着国家领导人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其延续性非常强。像1990年吴作栋刚刚出任总理时就曾明确表示,从全世界搜集人才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新加坡不面对挑战,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城市。

  第三,也是最值得称赞的是,新加坡可以很好的做到“不拘一格求人才”。新加坡在新世纪引智政策的核心是以顶级酬劳来吸引高精尖人才,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新加坡的公共与私立教育机构都积极行动起来,走出去,宣传新加坡,为狮城招收大量的留学生,为新加坡培养优秀人才。

  一个小小的狮城,国土面积都无法与中国北京相媲美,然而,她却敞开胸怀,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人才,当然。也包括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博士。为高端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积极吸引留学海外的优秀中国学生回国。想必只有这样,中国才可以走上真正的科研之路,完成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美好夙愿吧。

   0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