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美国学生自述“我为什么来中国念MBA”

www.creaders.net | 2009-08-03 15:04:26  大公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从我作为一名美国MBA学生,来到中国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日制课程以来,每当与新认识的人交谈时,不管是中国同学也好,还是其他在中国的「老外」,往往以如下问题开始:「为什麽来中国?为什麽来中欧?美国那麽多MBA课程,为什麽不在那裡读?」

  
我的答案很简单。考虑到在我的一生中,中国及其聪明上进的13亿国民,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我知道不来中欧会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策。这座学校位于上海,具备理想的条件及教授未来商业领袖的能力。

  亲身去感受「差异化」

  中美之间存在差异,这裡不仅指地理距离、历史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在两国之间的商业谈判中,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过程、信念、猜测与预期等方面,也存在无形的鸿沟。这就是为什麽在西方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中,误解层出不穷、合作如此艰难的原因。

  远距离了解一个重要地区及其人民,是一种可敬的追求。但是,身临其境──身处21世纪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心,在其重新掘起于世界舞台的过程中,亲历这裡的生活,亲身去感受MBA学生所谓的「差异化」,这正是我希望获得的。

  我最早关于中国的印象,来自青少年时期,来自我伟大的叔公──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向中国打开大门时所留下的遗赠。通过家族故事以及形形色色商界和政界人物留下的经验教训,到我大学毕业时,我觉得自己已熟谙中国文化和商业惯例。但我同时意识到,通过二手故事、演讲和案例研究,无法真正了解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在中国生活,学习当地语言,通过旅行、与中国教授及同事交流──尤其是在畅饮中国的白酒后那些富于哲理的交谈,来吸收中国文化,是真正「进入」中国的必要步骤。

  例如,从「竞争」这个概念上,可以发现两国间的一个核心差异。在美国,对于我这一代的多数人来说,不管是底层、中产阶层还是上流阶层的子弟,要达到宽裕的生活水准相对而言较轻鬆。基本上,得益于「二战」后返回家园的那代人的奋斗和成就,我们在接受教育、社交和就业等方面唾手可得。我们的祖辈打好了基础,使「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过上了较安逸的生活,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中,过多人形成了近乎自满的心态。

  在课堂内外丰富自己

  20岁出头的中国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中国年轻人接受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竞争的教育──从教室座位的好坏次序到竞争异常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再到日常如挤地铁(车门一打开,人群就一拥而上)的争夺。由于所受的是时刻竞争、要麽出人头地(包括利用「关系」,即「走后门」)要麽「泯然于众人」的教育,争强好胜的心态颇为盛行。

  未来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尤其是那些有意读MBA的人)必须在课堂内外丰富自己,尤其要到国外丰富见闻。我们愈努力在中国「了解本土文化」,克服分隔我们的鸿沟,获得共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身家亿万的当年明月 可能真的“病”了 而且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开会
3 央视最美主持人去世 临死前惨遭“折磨”19
4 1989再现,一场大危机正在来临
5 拱卫北京的81军出状况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