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路在何方?一个海归的17次求职面试经历

www.creaders.net | 2009-09-01 13:47:37  搜狐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0年前,出国还是件时髦事,而从国外镀金回来的留学生更是“稀罕物”,每当有这样的人回国便会四处受到追捧。1997年—2000年期间,大批留学生归国,他们有了新的名字叫“海归”,代表着高学历和洋背景。“海归”的持续升温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去留学,可是,时光轮转,仅仅三几年时间,他们就发现自己有了新的名称叫“海带”,因为回来并没有如愿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待业在家。继续等,“海带”变成了“海带干”,甚至被人戏称为“面霸”,因为总在不停地面试。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海归”身价如此暴跌呢?是“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还是用人单位更挑剔?

john,南京人,28岁,电气工程自动化本科毕业,留学澳大利亚学习工程管理,两年后考取硕士学位回国。

8月24日,这是我的第17次面试。回国5个月了,除了一开始走亲访友浪费了3个星期外,我几乎每天都在看报纸、上网站了解招聘信息,一有合适的就屁颠屁颠地抱上精心制作的简历去应聘。简历投了无数,除了过去的16次面试外,几乎全都石沉大海。

记得在国外时,留学生们经常在一起憧憬归国后的生活,有时候酒喝高了,大家会想起那个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工作地点非大城市不去。那时候我们一帮年轻的留学生聚在一起,从来没有为未来的工作担心过,想的只是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大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管是谁做到了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总,都不能忘了在国外吃苦受罪的这帮兄弟们。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记得下飞机的时候,亲朋好友一起来迎接我,几个在国内的朋友捶着我的胸口喊我“海归”,后来我才知道,在我那些亲朋眼中,我回来就是发财的,就是飞黄腾达的。那时我也真的很兴奋,觉得脚下的路真的是一马平川。

永远也不会忘记第一次面试的场面,招聘人员接过简历时轻轻哼了一声:“又是海归?”那时我还完全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竟然还略有点自豪地笑了笑。可是那人跟着来了句:“你是今天第四个‘海归’啦”就在我愣神的时候,他开始提问了。没有涉及任何专业方面知识,只是问我有没有工作经验。老天,我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校园,在国外偶尔会去打点零工,但是跟专业压根没关系。

得到了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回答后,他问我要多少薪酬。这个问题是我慎重考虑过的,家里人也帮我合计过,说国内现在工资水平还可以,但是我毕竟刚回来,所以我报了月薪要求4000元。其实在我的心里,这个数字已经很低了,爸爸妈妈花了那么多钱送我出去,也迫切希望我能尽快收回成本。可是我得到的是一句干巴巴的话:“回去等消息吧,我们会给你打电话。”

我当然没有等到期望中的电话。这之后,我开始抱着简历遍地跑了,开始羞于见到亲戚朋友。豪情壮志消磨殆尽了,耳边只回荡着一句话:“等我们通知”一次次地跑人才市场,成功的总是那些国内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

3个月了,这是我第17次面试。这是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家里人跟我说在南京无数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钻。我再次精心准备了简历,面试的场景我熟之又熟,人力资源部的那位美丽的小姐简单问了我问题之后,再次说出了那句名言:“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的。”我就知道我得准备第18次面试了。

8月的阳光依然闷热无比,我却发现自己已是一身冷汗。脚下的路开始晃荡起来,我觉得自己回来错了,我是“海归”啊,可只是一段飞行之后,就变成了“海带”,甚至有人戏称我这样的人是“面霸”,面试霸王。

那几个捶我胸口的兄弟如今房子、车子一样也不缺,工作惬意而自如。我呢,我的路到底在何方?

疑惑:难道“海归”过剩了吗?

如此说来,难道“海归”已经过剩了吗?其实不然,一家留学中介机构负责人表示,其实,海归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是因为第一批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确实才华横溢,而且目前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展得非常好。这之后,大量的留学生冲着这个名头出去“镀金”,人多了,就难免参差不齐。但是应该看到,更多的留学生其实非常优秀,而且真的是国内的学生不能比的。

“‘海归’不光不过剩,没贬值,而且那些优秀的留学人员还在升值。近年来归国的一些留学生甚至还超过了第一批‘海归’。” 有专家这样说,那些处于“海带”状况的,大部分属于一般性人才。国内的企业依然需要大量“海归”,尤其是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那些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永远不会为生计发愁。

八千“海归”创业南京

据南京留学人员协会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先后有2.5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已有8000名留学人员学成回宁,成为南京创业、创新强有力的助推器。目前在宁的8000名留学人员中,81%取得了高级职称,28%承担了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44%承担了部盛市级科研攻关项目。

在南京,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依然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那些真正学有所成的“海归”,政府不光欢迎他们回来,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了优厚的待遇。

分析:“海带”出现是好现象

“海带”的出现是个好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

薪水期望值别太高

如今企业并不会因为应聘者的留学背景而特别地看重或者歧视。因此,没有同行业经验的留学生,不要一开始就对薪水期望太高,应该用自己出色的表现来赢得自己该得的薪水。

“镀金”更应重实际

一份来自英国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留学生出国所学专业大多数集中在商科(包括会计、管理、金融等)和IT领域,总数占到了80%以上。事实上,近年来国内的就业形势日趋理性,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留学生的专业就显得雷同,竞争力自然下降。

因此,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建议:以中为主以西为辅

24岁的朱荣亮属于较早出国的一类,2001年,只有19岁的他中专毕业之后就踏上飞往新加坡的飞机。

成了待业青年

在新加坡,他上了一所大学,平时半工半读,2004年,朱荣亮学成归国。“刚回来时觉得自己特了不起,见人头都要高三分。晃悠了一阵子之后我开始找工作,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工资最低每月5000元,职位起点最起码是部门主管。”朱荣亮回忆起找工作时的豪言壮语依然记忆犹新。

整整3个月,朱荣亮跑了15家单位,“小一点的公司,委婉地告诉我他们庙太小,供不起我这个大菩萨。大一点的公司则会直接地告诉我,资历太浅。”朱荣亮说,慢慢的,他开始降低求职要求,可是依然没有单位愿意要他。“那一阵子我比待业青年混得还惨,愣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海归’该有的待遇。”

3个月后,朱荣亮已经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工资随便你们给,我就从最低层的普通员工做起。”即使是这样,他依然没有获得一份他渴望已久的工作。

加入创业大军

2005年初,眼看着身边的朋友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即使是大专生都不比他这个“海归”含糊。实在没有办法了,朱荣亮去了一家物业公司应聘一个总台服务员的工作。总台服务员,光听这个名称就知道含金量不会太高,至少不要一个海外留学的人去做吧,可是即使是这样一个最基层的岗位,他也没有得到。

朱荣亮直接找到了该物业公司的老总,长谈了一个小时后,总经理拍板让他去做总经理秘书。这是朱荣亮回国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朱荣亮仅仅做了5个月,“工作不愉快,而且感觉无法融入那个圈子。”朱荣亮说,在辞职之前,他想到了自己在新加坡学到的一项手艺——意大利手工比萨饼。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他决定自己做老板。

2005年10月,朱荣亮在夫子庙开出了自己的比萨店。自己亲自下厨做比萨,每个月纯利润达到了5000元左右,这恰好是他当初归国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下一步,我想把我的店做大,做成连锁,至少连锁全国。”

在国内学点真本事

提到“海归”找工作难,朱荣亮总结说,难主要难在两点,“海归”回国后往往对工资和职位要求比较高,另外一点就是用人单位觉得“海归”掌握的是国外的理念,很难与国内融合。“和我一起回国的同学,我几乎没有听说过有谁达到了我们当初设想的最低工资5000元的基本目标。他们中很多人在南京没有找到工作,现在去了上海、广州等地打工。”

朱荣亮建议年龄小的孩子千万别早早出国:“20岁前别出国,呆在国内,把咱们国家的文化好好学学,学好了,带着目标去国外。以中为主,以西为辅,然后再回来,这样的留学生才是真的留学生。”

趋势: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

昨天,记者从南京一些留学中介机构了解到,近年来,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校南京师范大学留学服务中心今年就为一个16岁的孩子办理了出国留学手续。

16岁孩子送出国

去年8月,16岁的小林被父母送到了英国。其实小林的父母在南京也是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小林从小调皮,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家里担心这样下去连大学都考不上父亲的算盘打得很精细:“到那边直接上高中,然后本硕连读,拿到硕士文凭就回国,孩子将来的定位就是中高级人才,回来后怎么说也比国内的研究生强吧。”当然,家里也详细地咨询过中介,在英国高中学费大概在6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年,大学平均差不多8万元人民币,研究生费用略高于大学费用,而生活费就不要算了,这一年下来家里已经给了四五万了。这样算下来,一个小留学生从高中读到研究生花费没大几十万人民币下不来。

回来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这样的留学生回来之后真的有企业要吗?在上周日举办的一场高级人才交流会上,一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明确表示:“我要的员工,必须能够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企业不可能花太多钱去培养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至于留学生,如果他在国内有过很好的工作,然后出去镀金,这样的留学生我们欢迎。但是,对于那些打小在外,甚至连高中都在国外上的留学生,我们公司不会要。因为这些孩子正在长身体、思想正在发育的时候接受的是国外的东西,他对国内一点都不会了解,更别提咱们国家的人际关系了。”于是,在这样的观点下,往往国内的本科生比国外的研究生更吃香。

朱荣亮也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同学中,很多人留学回来只比别人多会一点英语,有的回来之后连人际关系都处不好。“骄傲,而且总拿国外那一套说事,人家企业能要吗?”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身家亿万的当年明月 可能真的“病”了 而且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开会
3 央视最美主持人去世 临死前惨遭“折磨”19
4 1989再现,一场大危机正在来临
5 拱卫北京的81军出状况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