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美国人到中国工作,越来越多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一起共事。这种跨文化的合作关系,既带来很多好处,也凸显工作经验、收入和交流差异衍生的紧张。
到中国应聘的二三十岁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被中国更快经济增长和更低失业率所吸引。他们的中国同事一般也是二三十岁。北卡罗来纳大学管理学教授达拉斯说:“中美两国在商业和科学领域的紧密合作,使中国人和美国人一起工作成为中国职场最为常见组合。”但这两个群体的成长历程非常不同。美国人对自由市场原则更开放。北京一家私企的赵能(音)说:“美国年轻人在商业环境中长大。我们不是。与他们一起工作是一个独特的学习过程。”赵的同龄人是改革开放初出生的,他们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更为自由的市场体系。
一家美国咨询公司的迈克尔·诺尔曼说,中国经理好像会多付给具有西方经验的人报酬。同等职位,外国人能比中国人多赚10%至15%的薪水。诺尔曼说:“在西方,做事越快越好,但在中国,你需要更耐心,要边聆听边工作。”
欧特尔曼供职于上海一家数字媒体。他说,美国人需要理解“关系”,要不时和老板以及同事吃午饭,“你被期望成为老板的朋友,而且要外出社交。这在美国不会发生”。
中国的上班族是在奖励听话和死记硬背的教育体系中长大的,而美国同事更倾向于质疑权威和表达自我。这影响到工作交流。在北京一家跨国公司工作的迪伦发现,中国同事表达意见很犹豫,这是层级观念在作怪。达拉斯教授说,交流方式会在工作中制造挑战。“美国人常认为中国人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不够强硬。而中国人或许认为美国人粗鲁,不为别人着想。这会导致冲突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