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辞去普林斯顿教职回清华 海归坚称不后悔

www.creaders.net | 2011-04-23 09:42:57  新京报 | 1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09年12月7日,施一公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不后悔。图/CFP

   2008年2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辞去了普林斯

顿大学的教职,回到母校清华担任全职教授。施一公认为,如果只从科研的角度出发的话,自己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回清华不为科研为育人

  施一公在美国期间正处于学术上升期。从2000年开始,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开始“挖”他。

  2004年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给了他很好的职位,对研究很有帮助,他也曾想过离开普林斯顿。为留住他,普林斯顿开出了“慷慨”的续聘条件:大幅度涨工资、资助个人购房、提供占据一个楼层的500平方米的实验室……

  施一公说,在普林斯顿的实验室,他拥有5个独立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基金;他是讲席教授(Endowed Professor),有专门的基金会在支持他的科研,还得到一些制药公司的资助,每年他的实验室直接用于科研的经费大约有150万美元。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回清华。”施一公说,自己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于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国内四年一度的生物物理年会。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找到他,“清华现在急需人才,能否全职回来工作?”施一公说需要与妻子商量。当天晚上施一公就给妻子打电话,他妻子对他表示理解,“这个机会挺好的,你不一直想回国吗?你应该好好把握。”第二天,施一公跟陈希说,“我答应全职回国,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但他随后发现,在回国的问题上自己和妻子有一个误会:妻子支持他回国工作,但没想到他还要把家全部搬回去。此后,他们又讨论了近一年的时间。

  在美国的前途不如在中国

  在别人眼里,施一公在美国有光明的前景,但他坚持认为,自己在美国的前途不如在中国光明。“我觉得美国是一个发展得很稳定的国家,有没有我关系不大。如果我在职位上或科学上做得更好,对这个国家进步的贡献也就是从100到100.1或101,不过如此。但回国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东西亟待改进,从科技体制和基金评审到大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于美国一流大学还有相当差距,我觉得我回来以后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这一点上,施一公跟此前从普林斯顿大学回到清华的姚期智想法很相似。2004年冬天,杨振宁跟姚期智商量“能不能回清华来”,一个礼拜后,姚期智就答应全职回到清华。“我决定回来,很爽快,都没讨论什么细节就决定了。”其实,2003年姚期智受邀在清华担任讲席教授指导清华研究生做研究时“我也没想到会全职回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也没想到他的这位哈佛校友会这么痛快。

  姚期智说,“清华北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在中国所处的优越性与在西方国家是不能相比的”,这里为姚期智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平台。他打了个比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画布,要有好的画家在上面描绘出一幅好的图画,“清华在我看来在这块画布上处于特别显眼的地方”。

  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说,清华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在国内外选聘优秀人才,学校也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本报记者 郭少峰

  Q清华大学在吸引留学人员归国上都有哪些趋势?

  

  A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重点引进了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正教授,如杨振宁、林家翘等。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加盟清华时58岁,施一公回清华时刚过40岁,还有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他们之前都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

  

  Q清华大学在吸引国际知名学者的同时,是不是会放松对本校学者的培养?

  

  A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通过设立“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以及实施“百名人才引进计划”、“骨干人才支持计划”等措施,使得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

   0


当前新闻共有1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2011年04月24日 05:55
育人只要能够做到不要把清华育成留美预备校就是最大的成功。
2011年04月24日 00:5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施小计几多青年血沸腾,老杨老谋万千滑头败世风。
2011年04月24日 00:41
还是老杨牛! 白天拉胡总,晚上摸翁帆,啥事都不干,睁眼瞎扯淡。
2011年04月23日 15:58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I agree with you that I might be too negative.

Based on Shi's statement, I can sense he was a little desperate. In China,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university, one good person does not help.
2011年04月23日 11:49
It is better to let them to day whatever they wanted to say. You are too negative. I do feel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海归 is like that of 围城. Many want to get in while many want to get out.
2011年04月23日 11:07
本人曾到过 Johns Hopkins and NIH 数次。内中可见许多华人。但大陆来的大多在实验室做研究项目,即便国内非常著名的专家,也一样。授课对大多数大陆学者,特别年龄稍长的,几乎不可能(语言可能是个大障碍)。如果想教课,只有回归大陆一途。我想施老师也是如此。他自己也是这么说的。爱国占多大分量,只有施先生自己知道。现在回去对他自己是对的。将来他还可以定居美国。
2011年04月23日 10:47
在Johns Hopkins和施一公有过短时间接触,能看出他的与众不同。钦佩他的爱国之举。
2011年04月23日 10:01
整个中国都在给美国打工。
2011年04月23日 10:00
What esle can he say?

Is it possible that he confessed taht it was a stupid mistake?
2011年04月23日 09:54
在中国,育人比搞科研重要得多。
实用资讯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