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海归中国遭遇求职难 留学背景风光不再

www.creaders.net | 2012-06-21 00:21:53  侨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一档求职节目《非你莫属》近日因屡屡刁难海归在大陆掀起轩然大波,李开复还号召全球海归予以抵制,此举受到包括众海归在内的大量网友支持。曾一掷千金、背井离乡的海归们回到中国后的就业、职场问题再次受到瞩目。

  留学经历换不来就业优势

  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 2012年3月发布数据显示,仅2011年,中国海外归国人员人数就达18.62万人,同比增长38.08%。大部分海归是缺乏海外工作经验的“绿毛龟”,他们中很多人为留学支付了高额费用,回国后却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许多人只能接受3000元(人民币,下同)的月薪。

  2011年底,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全国7800余名各行各业的海归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其中71%的受访者月薪在3000元-10000元之间;月薪上万的人只有15%。

  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政府为缓解美国国内就业压力,鼓励美国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雇佣美国籍求职者。这使得中国留学生越发难于在美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取得海外工作经历。

  Jack 陈是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的中层主管,作为一名回中国5年的海归,Jack坦言自己的收入远不及在美国的同学们,并且经历过一段艰难的“职场阵痛期”。“回国初,我经常顺嘴熘出英文单词,因为这个我曾多次遭同事、领导的白眼。”

  随着职位上升,Jack有过几次面试应聘者的机会。“我个人是很喜欢海归的,他们平均素质确实比较高,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英语也好,但他们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他们比国内大学生更在意自己的权利,不如国内大学生顺从。”

  Jack坦言,目前企业录用员工都很实际,希望新员工有工作经验、甚至资源。“如果没有工作经验,除非你是外国名校毕业,否则很难争取到明显高于国内大学生的薪水。但有一点要强调,起薪低归低,海归在企业里肯定是受重视的,领导不会无视有才能的人。”

  刘影:留学归来,我成了留学顾问

  25岁的刘影目前在北京一家留学中介担任留学顾问。“这是我这个留美社会学硕士在北京能找到的工资最高的工作”,刚刚结束一场留学咨询活动的她说。

  2011年5月,刘影结束在美国两年的留学生活,怀揣着社会学硕士学位回到北京。起初,刘影将目标锁定各大专院校,几次试水之后,她发现“现在没有博士学位,根本别想进高校!”

  于是,刘影把目标转向国内一些知名的非盈利性机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很多公益组织都要求5-10年工作经历,组织过大型国际活动”,刘影说。

  求职一个月后,刘影发现,在求职网上搜索“海归”,“留学归国人员”后搜出的招聘信息很多都是留学中介招聘留学顾问的。

  “我确实是经历了一番挣扎才投出简历的”,刘影静静地说,“其实做这行根本不需要研究生学历,不需要留学背景。但作为海归,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对外国高校和它们的申请制度比国内大学生了解得多!”

  得知留学顾问的平均月薪在万元以上之后,刘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李连杰一基金提供的职位。“留学顾问挣得多,这就是理由!”

  刘影坦言,经常身边的人为她这样的选择感到惋惜。“我认识的留学顾问中将近一半的人都有留学背景”,刘影反问,“以后自己开个留学中介,不比讲师们挣个五六千元的月薪好吗?”

  林雨辰:海归何苦难为海归

  2011年夏,林雨辰在美国硕士毕业后回到中国。

  两个月的时间里,林雨辰参加了近30场面试、笔试。林雨辰认为,“海归”这个头衔是块不错的敲门砖。“投出简历后基本都能得到面试、笔试机会。可参加面试和最终录取间有着很长的距离。面试只是双方见面的机会,入职则涉及岗位、薪资、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的双向选择”,林雨辰总结说。

  经过笔试、人力主管面试、部门主管面试三轮的顺利闯关后,林雨辰终于坐在了一男一女两名副总面前。

  “说说你为什么回国”,其中男副总首先发问。当林雨辰回答“我是中国人,始终觉得中国才是我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之后,两名副总对视了一眼,然后哈哈大笑起来。“施展才华?广阔天地?你刚回国吧”,女副总有点轻蔑地说。林雨辰点点头,还没来得及说话,男副总就说“我和Mary都是海归,你才刚回来,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了,你太天真了!”

  林雨辰回忆,当她在电视上看见刘俐俐上《非你莫属》的视频时,马上就想到了自己这段经历。“太像了!当时那两个副总上来就给我下定论,贴标签,还不给我反驳机会,我解释一句,他们就说我在国外自由惯了,太自我、想法太多,加入到团队不好管理。在他们面前,我完全是弱势群体!”

  林雨辰那次面试以失败告终。女副总在她出门前“阴阳怪气儿”地说“别以为你是海归就这么不谦虚,我们这儿海归多了!你没有工作经验,能比别人多什么啊?我见的求职者那么多,同样的工作,国内大专生一样能做,我录用了他,他会对我感恩戴德、百依百顺!你呢?”

  林雨辰现在在一家国有企业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工作。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大半年,但她每每提起还是觉得气愤,“我真的想不明白,我是海归我就有罪吗?我找工作,就失去了发言权吗?他们俩也是海归,海归何苦难为海归?”

  林晓:很难适应中国职场

  三年前,林晓在美国博士毕业。“当时我老公已经博士毕业两年,他们公司派他驻中国分公司,我就跟了回来”,林晓说。

  林晓的求职经历很顺利。由于博士期间曾发表多篇“比较有影响的”论文发表,她在回到北京之前几个月就拿到了两所高校的聘书。2009年夏,林晓在众人羡慕的注视下开始了教师生涯。

  刚开始时一切都很好,领导、同事都很和善。可没两个月,林晓就发现自己有点“不合群”,比如开会的时候,领导讲话,大家都很沉默,唯独林晓发表不同意见。对于一些职场惯例,她也不理解,“有的人,写了文章总找领导‘提点提点’,主动给领导挂名。实际上领导的研究领域跟他差很远。外行能提点什么啊?我觉得没必要这么假。”

  2010年3月,林晓的导师,一个美国的“学界大牛”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会议间歇,导师请林晓给他当向导,同游北京,林晓欣然答应。她没想到的是,导师走后,林晓“借导师上位”的闲话就传开了,有的人甚至把她刚申请到研究经费跟导师扯上关系。

  苦恼的林晓找到同事兼留学期间的师兄诉苦,师兄只是淡淡地说,“你刚回来,做人做事都低调些好”,然后跟他分享了自己回国初期的一些经历。听了师兄的故事,林晓决定努力适应国内的职场环境,但其后的一次经历却使她放弃了这种想法。

  一次公共课上,林晓让学生们讨论“宗教政策对中美社会安定的影响”这一话题。“教材上有相关内容,我才拿出来讨论,就是想看看本科生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没想到却因‘在课堂上传教’被人告到院办,说我在课堂上宣扬宗教。还把这事儿发到学校的论坛上!”院内大会上,领导点名地批评了林晓,愤怒的林晓摔门而去。

  从那以后,林晓彻底成了独来独往的“异类”。她没朋友,也没有敌人;没有人问她意见,她也懒得表达什么。似乎院里有她不多,没她不少,她成了透明人。林晓说,“我觉得呆下去没什么意思了,加上怀上了老二(林晓夫妇回国前已有一女),早早就在家待产了。我每天都祈祷老公快点儿被总部召回美国,我就能跟他回去了。”

  各方支招:积极积攒实力,持平常心求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人力资源问题专家陈胜军建议海归们在求职时尽量保持平常心,“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随着海归的增多,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海归高看一眼的惯例已经成为历史。用人单位接触的海归越来越多,自然有比较和筛选。空有留学经历而没有工作能力的海归想在求职过程中受重视、受优待的想法不太现实”。

  陈胜军认为,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一些毕业于国外普通大学的海归的素质未必高于中国大学生。“国家愿意用高薪、高福利等‘精英待遇’吸引其回国的只能是各领域最尖端的人才。背景平庸的海归只能得到跟普通人一样的‘草根待遇’”。

  “留学生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国外留学期间多学、多看、多体验、多经历,不断提升个人素质”,陈胜军说,“一个见多识广、能力出众的海归即使不是名校毕业,就业时也是有明显优势的。刘俐俐和郭杰都在节目上被张绍刚刁难过,但前者的语言能力比后者出色得多。语言优势在求职时能PK掉很多人”。

  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白智理对本报记者强调,美国移民局允许F-1学生通过申请取得为期一年的可选实习时间(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学生可以通过可选实习时间丰富自己的工作背景,这有利于增强他们回到中国后的就业竞争力”,白智理说。

  北京方舟留学资深留学顾问刘昕老师建议留学生充分利用可选实习时间。“这一年的时间非常宝贵,我建议留学生好好把握,不要因为工资低就放弃在美国实习或工作的机会。不要想一口气吃下一个胖子,很多人都是在这一年里通过跳槽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即使不能在美国就业,一年的海外工作背景也是回国求职的重要砝码。”

  “在荷兰,留学生毕业之后有一年时间。一旦找到工作他们就可以留在荷兰,即使找不到,很多知名的荷兰企业,比如飞利浦、联合利华都在中国有分公司,他们可以去这些企业工作”,荷兰蒂尔堡大学校方代表方复礼提示求职海归。

  链接

  2012年5月20日的《非你莫属》节目中,一名自称在法国留学10年,拿到国际贸易硕士、社会学本科、导演本科三个证书的海归应聘者郭杰在自我介绍后遭到主持人张绍刚、嘉宾文颐等人恶意刁难,并在被指文凭造假之后,当场晕倒。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