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出海个个“杨振宁”,回来多少是“海废”?

www.creaders.net | 2022-01-23 21:12:49  O老干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海归青年危机背后,是家族企业无人承接的更大难题。

——家传

  最近,曾在家传工作过的吴音要回湖州老家考公务员。

  她从澳洲留学回来,我们从没有把她当作像英国留学回来的海废一样对待,但她竟然也要躺平了。

  面对我们的疑问,她给我们推荐了豆瓣一个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小组。

  我进去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海外留学生们还有这样一个隐秘的世界。

一 那些被现实击垮的海归

  “每天晚上都做噩梦!”

  留美九年半,回国三年,江苏海归小方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

  家里从事医疗生意,耳濡目染,一回国,他就瞄定了医疗市场作为创业方向,以为国内有很多的生意机会可以让自己施展,但持续亏损,面临惨败。

  这一代海归出国喝了洋墨水,回来接触实际社会环境时,往往昧于现实,普遍产生适应性危机。 

  他们的父母,很多都是体制内、商人,受益于政商关系。

  但他们这代人转而鄙视国内政商环境,对父辈的做法完全不认同。

  父辈从事的偏低端产业,二代们也完全不愿意染指。

  很多海归做企业,宁肯选择另起炉灶,也不愿意去父辈公司上班。

  既看不起行业,也看不透行规,于是,如果不是靠海外先进技术作为竞争力的话,海归创业失败率可能高于本土。

  经历过几次失败,他们才无奈地发现,还是要靠父辈的方法。

  毕竟,连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了获准一些业务,都要向中国企业学习跟官僚打交道,付出了制度成本才行得通。

  对海归而言,创业失败,还会带来更漫长隐秘的心理挑战。

  海南一家施工企业的老板儿子留美归来,意气风发。老板手一挥,给了他2000万成立公司。

  但他近乎绝望地发现,在公司里,除了出钱,没有任何岗位需要他。

  由于不懂管理,公司搞了几下就败光了。

  结婚后,他的妻子出去工作赚钱,他已经被现实教训得再也无力坐起,天天在家带孩子,成为只想躺平的“海废”。

  这代海归的父母大都是60后、70后,作为创一代,他们日日思虑流水、盈利、员工的薪资、订单的多少……

  公司的运转让他们心力交瘁,自己缺失与渴望的条件,都补偿给了下一代。

  用温室堆出来的自信,其实抵不住窗外的寒风。

  海归们一帆风顺惯了,一旦创业失败,产生更为剧烈的心理反弹,很可能就地躺倒,再也起不来了。

  从意气风发的海归变成“海待”甚至“海废”,感到失望的人不只有望子成“龟”的家长,也有曾经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的留学生。

  他们终于不再天真地发问:到底什么叫被社会毒打?

二 当代方鸿渐

  更多留学生出国不是为了真读书,只是想镀镀金,混个文凭。

  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大跃进,海外高校留学也经历了飞速跃进。

  各种名目的中外合作办学丛出不穷,录取通知书先发到手里,只要雅思、托福分数达标,随时都能出国留学。

  在国外,注册成立大学的管理非常宽松。

  仅在美国,就有1000多所野鸡大学,这些学校95%的学位证书,都授给了中国留学生。

  这些海归,就像手持德国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假文凭的方鸿渐,只为了求个混进社会的好资格。

  在吴音实习过的一家杭州事业单位,有两个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年轻同事,都是浙江富二代。

  一个台州女孩,工作中从来受不得批评。

  领导不给她活干,她马上陷入惶恐和焦虑,去质问领导“为什么不给我安排工作?”领导安排事情给她,她却开始见人就诉苦:“太难了!”

  有一天,她又脾气爆发了,去找领导辞职。

  领导不在,领导助理冷静地对她说:“我跟你说句实话,你要走,整个单位没有一个人会留你。”

  同一时间来的温州男孩,利用家族财力和关系找到这家单位的一把手,安排了新媒体部主任这份清闲又体面的工作。

  因为一把手亲自交代过,新媒体部门的分管领导对他很上心,苦口婆心教他部分工作如何上手,还通过运作,给他负责的新媒体账号增粉5万,让这个年轻人在年终顺利拿到十几万元的业绩奖金。

  但业务初上手后,他再也不搭理分管领导了。既不汇报工作,也不维护关系,长久之下,没人肯带他,他的工作默认由一把手直管。

  这家单位的一把手调走之后,这个年轻人很快被扫地出门。

  这位领导开玩笑说,感觉自己见过的这些英国海归只学了一门技术,就是做烘焙。

  顶着海归的名头就能混进好单位的时代,也在逐渐远去。

  现在,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对海归的鄙视链,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海归认可度一路走低。

  尤其是英国,学制很短,身边都是中国朋友,和国内环境别无二致。

  英国留学生曾自嘲说,不学烘焙,就只能打打麻将消遣娱乐。

  吴音告诉小传姐,她的一位朋友在腾讯视频工作,那边主管招人时看到伦敦国王学院毕业的学生,都要质疑这是什么大学。

  总不能真靠烘焙手艺找工作吧?

三 接班是另一条路吗?

  当下江浙沪海归大军中,一大部分是商二代,家里有家族企业。但是,并非人人选择接班。

  有些人学习的是时下前沿的金融、科技行业,跟家庭产业已经脱离了关联;

  有些人的兴趣爱好、行为观念与父辈已经截然不同,从适应国内营商环境的角度来说,接班难度反而增大。

  也有一些海归创二代,想接班,却无力。

  娃哈哈公主宗馥莉有美国加州PDD留学背景,她当然不是“海废”,但也不是接班成功典型,不然,也不会让宗庆后一把年纪还在一线。

  宗庆后生于解放前,少时下乡,在农村待了15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白手起家。比娃哈哈大5岁的宗馥莉,从小衣食无忧,年少时求学海外,接受西式教育,崇尚制度的力量。

  虽然血液里有着相同的基因,但这对父女截然不同的阅历、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让接班之路摩擦重重。

  在豆瓣“海废”小组里的海归,没有走上接班或者创业之路的,大多数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名校毕业却薪资平平,是他们共同的失落。

  一位上海的企业家说,他招来的海归,履历光鲜,但缺乏工作欲望,感觉他们就像是从一些互联网大厂里出来的市场“混子”,从没想着建功立业,就想凭资历拿半年高薪走人,换一家再来一轮。

  进体制躺平,又受不了管理约束,于是继续“海待”“海废”。

  想让他们接班,还不如直接捐了。

四 宇宙的尽头还是公务员

  考完国考还没来得及休息,吴音又投入到了省考的准备中。她苦笑道,还不如大学毕业就开始考公,节省一两年的时间。

  刚刚结束的国考中,102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1/5,即200万年轻人摩拳擦掌,希望挤进“公家的单位”。

  没想到的是,冲着“精英”名号自费出国留学,以图转换赛道谋求高薪的海归们,也挤回了这座窄桥上。

  面对利润薄弱的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年轻人都不再愿意入局。

  很多创一代父母们也这样认为,制造业日薄西山,与其交给孩子,不如把厂房租出去。

  吴音听说过,在他们海外留学生圈子里,有一个风云人物Allen,他也是浙江人,从澳洲留学归来后,想过接班家里的制造工厂,但是他的父亲坚决不同意。

  他的父亲说:“如果真是一个大企业,可以给你。但是这个产业,连我这样的能人都搞不定了,更不要说给你。如果要接班,高中毕业就可以来接了。”

  实际上,Allen在海外学习的是政治学,对制造业一窍不通,公司给了他,他也接不住。

  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里说,除非企业做得特别大,必须让孩子接班,一般浙江尤其是温州的企业家父母对子女的职业首选其实是公务员,你问他为什么,就是安稳、体面。

  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Allen最近正在考公务员,国考、省考都报了名。

  Allen出国六年,花费超过400万元。就算考上了,每月4500元的薪水,需要74年才能挣回学费。

  或许,做出这个决定,考虑的根本不是赚钱多少。

  毕竟在南方,一家两制是很多家庭的最优解。

  进入体制,关联着家族持续繁荣的密码,这可能也是另一种家族传承吧。

  但总感觉,初心并不是这样!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猝逝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