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www.creaders.net | 2022-04-03 21:29:36  深燃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2 年求职季过半,没有了 " 金三银四 ",连以往的 " 香饽饽 " 海归也感觉到了压力。社交平台上,有大把留学生呼喊 " 秋招团灭 "、" 找工作好难 "、海归直接变 " 海废 "。

  这是因为,在供给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增强。有统计显示,2021 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而在需求端,国内各大公司都在捂紧口袋 " 过冬 ",高喊降本增效的口号。再加上,留学生群体也很卷,其中很多人可能并未在留学生涯获得太多核心技能,和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匹配。这也让留学生们处境更加尴尬。

  今天,深燃和 5 位求职经历坎坷的留学生聊了聊。他们有人从去年秋招面试到今年春招,大厂竞争激烈难进,小公司反而 " 嫌弃 " 他学历太高,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去处。有人勉强入职大厂,拿到的还是边缘岗位,最后还是因不适应过度加班选择了离职。

  有人虽然拿到了 Offer,但不得不接受留学花费 50 万,月薪只有 8000 元的残酷事实。也有人,虽然最终找到了工作,但过程中历尽曲折,一度报培训班打算转行;更有人,离职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先跑龙套当群演,暂时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形势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不过,他们认为,留学的价值,不一定要用找到高薪工作来衡量,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宽阔的视野也是一种收获。

  未来,放平心态,降低预期,面对现实,将是他们踏入职场前的必修课。

一 大公司名额少,小公司 " 嫌弃 " 我学历高

宇哲 | 27 岁 西安

  我于 2021 年 10 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从英国回国。当时算是秋招的尾巴,我给上海的一些企业投了 20 多份简历,最后拿到了 2 个 Offer,但都是天使轮左右的小公司,我感觉平台和待遇都一般,就没去。

  到了今年春招,我一直在密集投简历和面试。我在西安,目前投的都是西安的公司。投出去的简历有 100 来份,面试过了公司有近 20 家,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去哪里。整体上,近年来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大厂招聘名额非常少,小公司对我们不太 " 友好 "。

  先说面试大厂的经历。那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群体面试,我们 9 个人应聘者,有 4 个面试官,一轮自我介绍后我就感觉到,大家学校背景都很不错,竞争激烈。整个面试过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压,到最后,面试官问我 " 你既然中间提了那么多建议,为什么最后总结让别的同学做?",还让我点评面试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并淘汰掉三个人。

  虽然我已经对大厂的面试有所了解,但当场面试官问了那么尖锐的问题,给了我很强的压迫感,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最后我没敢看其他应聘者的眼睛,说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三个淘汰人选。这家大厂我通过了二面,目前还在等进一步通知。

  我原本的想法是并不一定要进大厂,只要一个岗位能锻炼我,让我去有机会学习提升就可以,但面试小公司的经历不那么让人舒服。比如就老有公司说:" 你这么优秀,来我们公司屈才了 "、" 你可能不会在我们这种小公司待很长时间 "、" 你希望的薪资待遇应该不低 "。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小公司对非常不自信,而且,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研究生、留学生这样的员工,更倾向于招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

  我清楚地记得,我跟另外一个研究生一起面试,面试官问他的期望薪资,他说 6000 元,对方说," 你知道西安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吗?"。我们俩当时都感觉到了强烈的不被尊重,最低工资标准只有 1700 元,如果给我们这个程度的工资,不是打我们的脸吗?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是,有些企业的 HR 需要刷 KPI,他们面试数量很多但几乎不招人,导致我参加了很多无效面试。还有一些偏国企单位的岗位,很少对外开放,想进去特别难,有些还有潜规则。

  这一阶段我不太在意薪资多少,更希望脚踏实地学东西,我有一个 5 年目标,现在并不着急,工资在我这个群体的平均水平就行。我觉得不能拿留学花费去类比我们能拿到的薪资,去留学更多的不是增加了知识或技能,而是提升了综合素质,包括心态、抗压能力、眼界、圈层,这个钱花得我觉得值。

  现在我整体的感受是,大厂竞争激烈,不一定能进去,小公司貌似并不欢迎我们。我目前手里有两个相对满意的选择,未来我可能会尝试在本地工作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发展空间有限,我可能还是会去北京或上海找工作。

二 入职大厂不适应,离职后准备 Gap 一年

张乐乐|27 岁 北京

  我是 2020 年英硕毕业,算下来毕业快两年了。当初选择去留学,并没有考虑太多就业问题。我本科是一所国内还不错的 211 大学,在国内考研和申请国外学校这两个方向上也纠结了很久。当时还考过国内一所排名前 2 的大学,但面试没通过,就申请去英国了。

  毕业找工作,我把目光定在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我当时是用应届生的身份去申请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几乎把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和独角兽都投了个遍。为了准备笔试和面试,在网上找了不少攻略,特意请教了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同学,让他们教面试技巧。

  大大小小面试了 20 多家公司,我能明显感觉到,国外的学历并没有给我加分。还遇到过面试官直接说,要不是从国外排名前几的学校毕业,真不如招国内 985 学生。

  校招时我拿到了 5 份 Offer,大多是市场运营岗,都不是我特别中意的。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其中一份薪资待遇最高的。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只是在国外留学三年,但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多年,整个思维方式还是很中国式的,既然都决定回国工作,选择本土的互联网企业会更好。

  但进入之后,就没有晚上 8 点前下过班,甚至已经晚上 10 点了还要开会。我坚持了半年,很冷静地选择了离职。也正是这样,我失去了应届生身份,之后找工作也不太顺利,现在待业一年了。

  我留学大概花了 50 万。这个费用是家里能够支撑的,当初去留学,父母也没说过,需要我多久把学费给挣回来,或是如果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留学就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所以,待业到现在我没有太大压力。就我来说,在英国的两年,对我的认知、视野以及学习习惯都带来益处,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出国留学。

  从大厂出来后,我去过一家外企面试,在留学期间,我去这家公司的总部实习过,整个面试下来,和面试官沟通非常流畅,他们也认可我的能力。但最后,因为薪资和没有匹配的岗位,我最终还是拒绝了。

  我觉得现在国内找工作变难,也跟整个大环境有关。我目前准备再 Gap 一年,慢慢找。

三 留学花 50 万,Offer1 个,月薪 8000 元

陆迟|24 岁 北京

  我是 2021 年 10 月回国找工作的。我想从事影视行业,之前觉得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决定出国一年,想回来再看看行业就业情况。

  为了找工作,我特地选择十月回来,想赶上秋招。还没有回国时,八九月份我就在网上刷各类公司的招聘信息,希望能够一回来隔离完后就面试。

  当时投递方向有两个,一类是互联网大厂,一类是影视公司。结果互联网大厂没有一家有回复,影视公司开校招的也很少,前后我一共只获得了两家公司的面试机会。第一家公司面试完就杳无音信,好在第二家公司面试过了,在 12 月中旬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 Offer。

  当时一共面了三轮,聊得挺愉快,但这个过程我也有些焦虑,好在有认识的朋友在这家公司工作,给了我一些正向反馈,让我心理有点谱。

  我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对薪资的要求不算高,觉得到手能有 8000 元就不错了,现在这家公司也满足了。

  当然,这和我出国的开销比起来,确实不算多。从计划出国开始,每一笔花销我都认真记账,前后总共花费了 50 万元,如果用我现在的薪资来挣,不计税,前后也要不吃不喝五年,才能挣回来。我家不是大富大贵,我也想过以后要把这笔钱还给父母。

  但我不觉得出国留学这件事,要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衡量。出国留学,是父母对孩子的投资,能让他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有更宽阔的视野。而且我是在英国留学,只需要一年,比国内两三年的读研时间短很多,这也换回来了一些时间上的优势,能更早进入职场。

  我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也需要更高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单一环境里,出国也有长久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我是不后悔的。现在因为疫情,有的留学生就是在家里上网课,也没有机会锻炼英语能力,我觉得很可惜。

  我希望自己在这家公司能多干一段时间,有一个自己的作品,能在这个行业长久的做下去。

  现在留学生竞争力没有那么强,也跟当下不少人出国,就为了水一个文凭回来有关。如果要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建议,我想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把英语练出来,想明白自己要在学校学习到什么,爸妈为什么要送自己出来,自己能有什么优势,早做规划。

四 投了 50 多家公司没拿到 Offer,一度报班打算转行

小鹿|27 岁 上海

  我在德国读的本科,专业是应用化学。毕业之后我回国 Gap 一年,经历了一段正式工作和一段实习后,我又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了一年硕士,还是学化学。2021 年 9 月硕士毕业回国,我的职业规划很清晰:去外企、做研发。

  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那一年的秋招,我总共投了 50 多家公司,大多是快消公司,类似联合利华、宝洁,还有拜耳、辉瑞这些知名药厂。我刚找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拿很多 Offer,结果两个月过去了,直到 11 月中旬才收到终面通知。

  求职过程中我非常煎熬。化学专业是 " 生化环材 " 四大天坑之一,本来就不太好找工作,化学专业想做研发基本就是进实验室,如果想去更好的平台,那就只能在几家大公司里面找。几场面试下来,我的对手全是来自复旦、交大、南洋理工、UCL 等等高校,甚至还有 PhD。

  收到终面邀请前,我一度心灰意冷,考虑要不要直接转行算了,我就报了一个数据分析的课,想着做码农的薪水、机会、前景都不错。我甚至还投了一家汽车公司,跟化学没有一丁点关系。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上各种面试辅导的课,宝洁八大问的每个问题我都准备了两个故事,中英文两版反复背。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参加面试。

  中间我还碰到过一家外企,终面放了我鸽子。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对方态度特别差,一番 Battle 下来,对方说给我另外安排一场,结果那场面试之前又告诉我,因为我对他们公司不满意,所以取消了面试。

  可能运气是守恒的吧,我报了数据分析班的后两周,就收到了 3 场终面,当周就收到了一家 Offer call,半个月后就给我发了正式 Offer。这家公司是行业里的知名外企,从面试体验、面试官的态度上看,我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

  所谓面试经验,其实就是用心准备、好好复盘。我在终面之前,会把公司官网全部看一遍,掌握他们最近的动态、新产品、合作项目。等到最后和大 Boss1V1 的时候,能说出你对公司的见解是很加分的。过程中,我很自信和笃定,自信就是 " 我说的就是对的 ",笃定就是 " 我非常想进贵公司 "。

  留学生的求职环境确实不如从前,他们会看学校排名,还会觉得英硕都是水硕,外企还更希望求职者不完全是海外教育背景。但我比较乐观,我在德国的本科 5 年也练就了我的抗击打能力,因为德国的大学学业很重,毕业很难,我最后是发了 " 不毕业不回国 " 的毒誓才熬下去的。

  入职半年,我对公司的工作内容、薪资、氛围都特别满意。算下来德国留学一年花费 15 万左右,英国一年花费 35 万左右,如果五六年能赚回这个钱最好了。不过我还是更看重工作、成长本身,希望在管培轮岗里,我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地方。

五 回国第一份工作薪资 6500 元,今年打算去体验 " 跑龙套 "

许树|26 岁 北京

  我本科是在美国学的商科,学费折合人民币在 80 万到 100 万之间。2018 年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了酒店行业一家头部品牌,薪资只有 6500 元,其中 500 元还是我们所有管培生跟公司争取来的。

  不过,我和我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专门计算留学的投入产出比。对我来说,留学最重要的是经历。海外那几年带给我的远远不只是留学生的学历和身份,而是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新的生活。而且大学四年,我也不算荒废。从上大学开始,我父母就已经不再给我 " 输血 " 提供生活费了,我的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而且我还拿到了奖学金。当时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其实也是我毕业时申请到的一个国际项目,只招 4 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国际项目是在美国工作一年,再回中国工作一年半,回国工作的酒店也是头部大酒店。但 2018 年回国后,我只做了半年就离职了,觉得这份工作不太适合我。第二份工作我进入了旅游业,主要提供高端入境游服务。

  我觉得,自己回国之后,就是和国内本科、硕士毕业的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留学生唯一拥有的优势,可能就只是语言优势。也可能是因为,我不太了解国内求职市场的技巧,包括谈薪等,我第二份工作的薪资是 7000 元。

  接着,就遇到了 2020 年疫情,疫情期间,我们都是发半薪。后来,我自己单独做了一个项目,薪资才达到了万元左右。到去年底,旅游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公司想裁员,我也想辞职,于是就在 12 月离职了。

  离职后,离春节已经很近了,我先旅游了一个月。春节后去了趟深圳,因为疫情阴差阳错无法回家,我就先来了大理,当了义工。

  这中间,我也在线上投了很多简历,但因为我想离开旅游行业,换个领域继续做策划。投出去的简历中,有回音的不多。还有的在上海,现在受疫情影响,很难安排下一轮面试。

  我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也经常给我转发一些今年的人才市场行情,比如大厂裁员、今年没有 " 金三银四 " 等,我在大厂的学妹最近也发朋友圈说,感觉很丧很 emo。

  但我目前在大理的生活状态挺好的。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在大理这边还体验了一把当群演、跑龙套,等义工工作到期后,我们打算就去跑龙套,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而且还有一天 100 元日结的收入。我估计短期内可能不会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了。

  现在,出国留学太常见了,我身边很多人都有过海外学习经历,有毕业就创业的,但回国考公进入体制内、结婚生子过上平常日子的也不少。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心态最重要,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 pexels。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小鹿、陆迟、许树、宇哲、张乐乐为化名。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猝逝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