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这段时间,我和图书馆杠上了。每个周末要是不去一趟,我就浑身难受。
原因无它,有一本书,我盯它很久了,可搜遍整个城,没有着落。掐指一算,时间恍恍惚惚已经过去了好几年。
事情还得从疫情前风平浪静的时候说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家附近的社区中心,看到那里有售卖二手书的活动。话说,各个社区中心时不常地就会举办一些小型活动,也不登广告,也不大张旗鼓地吆喝,可能只是在每个小区的住户门上偷偷塞张小广告。只有住在附近,常常光顾的居民,还得有心,才有可能注意到。
那是我第一次光顾这样的活动,有点像学生时代逛书摊,新鲜又跃跃欲试,不过这里的价钱可是要实惠得多呀。我有点看花了眼。近乎不要钱的诱惑,让我在里面流连半天,总觉得要是不带几本回家,都对不起活动举办方。最后,在五花八门的书籍中,我零零总总挑了五六本,有加拿大本地作家的小说,有从外国人角度观察中国的评论。
其中,有我当时很喜欢的一位作家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中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套书,用小说的形式回顾了世界百年历史,原版和中文版我各读了一遍,读完只觉得内心激荡。如今可以将书据为己有,这种好事当然不能错过。可是搜遍整个屋子,也没有看到另外两本。结帐时询问,对方热情地答复,图书馆会定期举办旧书售卖,到时候注意再去看看,应该能买到。
我憧憬着不久以后,世纪三部曲在我家的团聚。没想到,疫情突如其来。
那几年,时钟停摆,大家仿佛都被困在原地,很多活动停止。图书馆的运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借书还书还在进行中,但速度奇慢无比。一本on hold的书,能让你足足等上几个月。慢慢人就失去了耐心。
适逢各种读书听书APP风起云涌,逼迫人转换方向。与图书馆的接触,眼看就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自然,原来期盼的旧书售卖活动,似乎也再没有举办过。
2023年,后疫情时代开启。生活秩序慢慢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那个被压抑心底的憧憬又慢慢浮出来。再次光顾市中心的图书馆,猛然发现,早已成功换脸。
新设备已到岗,bling、bling的,闪耀着AI的光芒。内部功能分区更明显,总体线条变得更简洁流畅。旧书on sale的书架摆在进门不远处,仿佛在无声地向你召唤。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初有一次照例去图书馆,照例歪着脑袋在一堆旧书中寻摸,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熟悉的名字,那不是第三部《永恒的边缘》么?赶紧握在手里,兴冲冲跑到服务台。厚厚的一本精装书,只要两加元。又追问,第一部还有吗?管理员在电脑上噼里啪啦一通敲,告知,并没有发现。不过,可以去其他图书馆找找。
虽然心里狐疑,自打来到温哥华,就被告知,图书馆是联网的。一个帐号,走遍大温畅通无阻。怎么找一本旧书就找不到?
追寻失落的图书是漫长而有趣的过程。
我发现,和我一样喜欢捡漏的人还真的不少。有一次,书架上赫然出现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大名。原来总统转换赛道开始写小说了。真的假的?犹豫片刻没有下手。回家以后上网搜索,才发现总统先生不是闹着玩的,有知名悬疑小说家助力,而且写了不止一部小说。可是没想到哇,等第二周再去的时候,竟然已经叫人买走了。俗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心下后悔不迭。于是暗暗发誓,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不要犹豫。
我喜欢买英文的二手书。原因很简单,原版书太贵了,原价买书看,不是咱这种勤俭持家人的风格。偶尔目光也扫过那些中文书籍,多是言情类小说,背时不说,中文读书的渠道实在是太多了,看不上眼。
也会有惊喜。一次无意的瞥过去,发现齐邦媛的《巨流河》静静躺在那里。普通书皮,深蓝色,很不起眼,不小心就会错过,稳准狠,果断下手,淘到宝贝的庆幸。
遍访图书馆的活动,本身也是探索发现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的好机会。
虽然在“解放区”生活了十来年,自以为是地认为对这座城市很了解了,却原来,还是有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踏足过,依然给我十分新鲜的体验。
列治文市,城市面积不大,大大小小的社区中心有差不多十个,可图书馆只有四座。并不是每一个社区中心都会自然配备一座图书馆。
自从定下目标,我首先就冲到了第一次买旧书的汤普森社区中心。图书馆?不是在Minoru吗?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服务台后面的小妹妹瞪大了眼睛,看外星人一般看着我。啊?啊哈!我就是从那里过来的。几年前我在这里买的书,我以为这里也有图书馆呀?!原来一腔热情全都错付了。
列市东区的Cambie社区中心和中学紧挨着。一直以为图书馆肯定就在旁边,却没想到远在一个街区以外,藏在有点老旧的商业中心里边。低矮的二层小楼,里面摆设很紧凑。藏书似乎也不多,旧书更少。整体没有让人坐下来读书的氛围。
在休闲氛围浓郁的斯蒂文森社区,图书馆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又小又挤,是那种拿了书就想赶紧离开的地方,少了一点书香气息。
两座分馆的现状,仿佛被人遗忘的角落,让人心里莫名有点感伤。难道时代的发展真的要将图书馆抛弃了?现在的人们,还读书吗?确切的说,还读纸质书吗?
人在失望中,又会被给予希望。在持续寻而不得中,那天我终于来到了本市最后一座图书馆,却意外让我惊喜。
位于列市南边的Ironwood社区,可能是除了斯蒂文森社区外保留最多西人的社区。这儿的Mall是那种完全开放式的,尽显北美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中间宽广的停车区足足有两个街区那么长,两边则是大小不一的商店、超市、诊所、餐厅。恍惚中以为去到了美丽国,是北美大卖场一览无余舍我其谁的气势。
图书馆位于西侧Mall的入口处,门脸不大。进门竟然看到了汉语的slogan,让人精神一振。原来中国移民真的是数量众多,无处不在了。
上得二楼,和其他两座分馆相比,面积同样不大,却整洁清新,敞亮很多。小孩子看书的区域和藏书区离得很近,有欢声笑语传出,管理员也宽容地随他们去,倒是让我诧异。中文书籍排列在外侧,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不像总馆那样显得有点杂乱。再往里去,是图书阅览室和电脑室,出人意料地都坐满了人,看样子都是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的模样。
我苦苦寻找的书依然没有下落。不过在中文小说区却有意外的发现。王安忆、刘震云等我喜欢的作家的大名赫然陈列。上架的小说基本和国内同步,大概新移民很多,尽量照顾他们的需要。曾经让我着迷的东野圭吾的小说,在总馆只能找到台湾出版的竖版书,看着总是不够尽兴,这里竟然有好几本横版书。
这个社区图书馆在我心里的地位立时高大了起来。
借着在图书馆搜书,我仿佛重温了初来温哥华时,对一切激动又兴奋的心情。
说来惭愧,虽然来自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北京,去图书馆借书,却似乎和我毫不相干。社区或者居委会里面没有什么像样的图书馆。上首图和国图则需穿越半个北京城,弄的就跟要干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似的,太累人了。
国内的图书,京东和当当常年有折扣,逢年过节力度还很大,所以不如直接下单买回家。
到了温哥华,才发现新书的价格常常贵得惊人,作为没有什么余粮的新移民,本着节俭生活的原则,将购书的欲望降到了最低。
最关键的是,图书馆就在家门口,去那儿就像遛弯一样方便随意。这儿的图书馆,更像是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需一周三次将孩子送到社区中心学游泳或者踢球,自己则到旁边图书馆读书阅览,打发等候的时间。像我这样候场的家长不少,在图书馆似乎总能碰到。
很多本地长大的小孩,被父母带着来图书馆更是家常便饭。馆里专门给小朋友开辟的阅览区和借书区,虽然不大,却实用。适合不同成长阶段的绘本、小说和科普类读物十分丰富,让孩子们有了充分多样的选择。
而且,图书馆的上新速度很快,亚马逊网站一出来,这里也同样可以借到。代价可能就是需要多等一段时间,因为借书的人相对多一些。
图书馆同时承担很多社会服务功能。介绍工作的小型推介会;涉及移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新移民讲座;拉近书友们的距离,分享读书乐趣的读书俱乐部;社区主办的推广文化和艺术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活动;议员和选民的见面会……
被疫情打断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生活在不动声色中缓慢向前。读书是一项安静的运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和图书馆再续前缘,竟然让我有了重生一般的喜悦。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照例要上网搜一下。发现一则好消息,斯蒂文森社区新的社区中心和图书馆项目已经奠基。期待不久的将来,可以在里面更自如更舒适地读书阅览。
也风闻素里的硬件建设一向超出大温地区其他城市。找书的乐趣,该扩展到那里去了吧。
还有温哥华、高贵林、本那比…… 去体验一下一卡走遍大温的感觉咯。
所以,今天的图书馆,你逛了没有?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不寻常 习孤零零独坐正中间特大书桌上 |
2 | 董军突然现身 更大的风暴来了 |
3 | 窥视习的位子?他不再低调 |
4 | 李显龙提到“中国下一代领导人”被热议 |
5 | 赵忠祥:5亿遗产不给儿子全给了倪萍 到底是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习家军若被一锅端,中国会发生 | 文庙 |
2 | 薄熙来出席薄瓜瓜婚礼有感 | 体育老师 |
3 | 上了安全局的黑名單 | 底波拉 |
4 | 是不是谣言都万分危险了 | 三都瓠瓜 |
5 | 狗奶奶露营记之三 | 野狼巴克 |
6 | 共产党更名的时候到了 | 施化 |
7 | 何与怀:《致命中国》对中国相 | 万维网友来 |
8 | 试析马斯克的新使命;专访马斯 | 玉质 |
9 | 何宏军是贾廷安马仔 是习张博 | 胡亥 |
10 | 付鹏演讲为什么火? 一席话惊 | 胡亥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