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滑铁卢时,时值八月,正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候。初到异国,难免先被迥异于本国的风景所吸引。犹记得,坐朋友的车经过乡间时的震撼——起伏的公路两边,一片片如地毯般颜色各异的田野,像极了上帝的手绘。村里的房子,不管是什么式样的,都见不出丝毫破败感,可见主人的精心维护。时间久了,风景在眼中渐渐平淡,这块土地上的人,却不断给我以冲击和感动。
最先觉得这里的人和国内不太一样,来自于对一些小孩的观察。
去年,我经常带孩子在社区附近的球场踢球。大人小孩混在一起踢,没什么严格规则,就是图个乐。那些孩子多是十几岁的半大小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冲动而易怒。他们虽然拼抢激烈,但是从没有恶意犯规,谁倒地了,大家立刻停下,纷纷围上去问候。恼羞成怒蓄意报复,是没有的。出口成脏举拳相向,就更不会有了。这些孩子的行为,真是给了我很多思考。
孩子是成人的延续。我后来也参加了一些足球比赛,不管是华人之间,还是对白人黑人,大家踢球都是对球不对人。比赛都是在激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踢完之后,身心舒泰。
有一次,我戴着眼镜踢球,在边线附近拼抢时,一个镜片掉了。我自然停下来,在场边附近寻找,很多队友见状也纷纷帮我找。其实,一个镜片而已,没多大的事,他们完全可以自顾自继续踢。
足球场上的这些场景,可以折射出加拿大人的友善热心。
几个月前,我在家门口遇到一个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的白人老人,他热情地主动跟我聊天。得知我从中国来,他说喜欢中国人,因为他觉得中国人思想开放,愿意接受新事物。他故乡在丹麦,年轻时来加拿大,本来只想碰碰运气,但不知不觉待在这里已经50年多了。他的名字和中文的 Wang发音相似,他便让我叫他Wang。他还知道Wang这个字,在中国是King的意思。他做过很多工作,还有一个农场。老人虽然身体不太好了,据说正在接受癌症治疗,但是他看上去健康且乐观,也很愿意帮人。
在Costco看中了一个床垫,但是我的车不够大,没法运回来。思来想去,决定给Wang打个电话,看他有没有拖车,方不方便帮个忙。没想到,他非常爽快答应了。没一会,就见他开着一个很破旧的Kia小车,后面挂着个拖车,轰隆隆地来了。小车动力不足,爬坡时发动机声音很大,小马拉大车,只能嘶吼着走。老爷子还喜欢开快车,熟练地换挡超车,搞得我非常紧张,生怕他跟别的车刮着擦着。最后,床垫被顺利运回来了。看我把床垫搬回家,Wang站在门口,冲我挥挥手,笑呵呵地走了。
最近一次的感动,来自于一个陌生人。上个月,我在一家艺术品店淘了一幅画,但是不管横放竖放,都塞不进车里。大中午,太阳很大,弄得我满头大汗。这时,路过一个中年男子,他本已经走过,看到这情况,又折返回来,问需不需要帮忙。态度极诚恳,语气很小心。我忙再三道谢,称不用帮忙。
说句不夸张的话,在加拿大一年感受到的善意,比在国内十年都多。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间感受到的温暖,就不多说了。和朋友探讨原因,一致认为,一个是加拿大资源丰富,分配相对公平,不用挖空心思争抢,也能活得不错;其二是民主制度成熟,社会肌体正常,人民自由生长,善良和正义自然容易生发出来;第三是宗教影响,基督教教导人们要爱邻如己,因此礼貌和善良是基督教国家的重要价值观。第四,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移民众多,各种文化和宗教都得到了尊重和包容,这种文化多元性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宽容和善意。最后,加拿大国民受教育程度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远超英国和美国。加拿大是唯一一个有超过一半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家。人民整体素质高,待人接物方面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加拿大还是世界著名的“sorry”国。在这里,真的到处都是sorry。我去逛一次Costco,尤其人多时,起码能听到十句sorry。
加拿大统计局在推特上开玩笑说,“每天平均每个加拿大人说45,000次对不起。”还有人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加拿大人的对不起”(Canadian sorry),意思就是一个人为不是自己错也无法被自己控制的事情道歉。
据说,在英语世界有个说法,“如果你跟加拿大人做不成朋友,大概就和谁都做不成朋友了。”体会之后,对这句话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