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90后、00后一代赴美留学学生背景越来越多元:既有精英家庭的子女,也有工薪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是来自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
对他们而言,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场自我塑造的旅程。
但在中美两种教育体系、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的碰撞下,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与不安。他们带着野心走上全球舞台,却在迷茫中寻找出路。
美国雪城大学马颖毅教授的著作《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历经7年深入调研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调研样本和108位留学生亲述,还原了90后、00后一代在留学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迷惑与挣扎。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美国依然拥有40所排名进入全球前100的顶尖大学。
在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看来,进入一所美国的好大学远比在国内考取顶尖大学的竞争要小。
根据书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考入985院校的概率不到5%,而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率却高达50%。
对于许多渴望优质教育的学生来说,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机会。
马颖毅教授在采访中曾提到一位女生在国内读的是文科,到美国后转读应用数学。这是因为在美国数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可以进入银行和保险公司等行业。
虽然她很清楚数学不是她的天赋所在,但得益于国内扎实的数理基础,她依然能够胜任这一学科。
这种现象在中国学生中十分常见,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天赋或兴趣,但由于良好的职业前景,他们依然敢于尝试。
而在马颖毅教授的教学生涯中,类似的情况在美国学生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美国学生不会因为就业机会好而选择学习自己不擅长的学科。
另一位受访者是帕森斯设计学院学生。
这位学生学习的是时装设计,她的目标是毕业后继续深造,申请英国顶尖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之后回国发展自己的品牌和工作室。
她的这种雄心、视野和职业规划在马教授的那个年代非常非常少见。
在调研中马颖毅教授发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留学生,他们的野心也不相同。
比如上文中学习设计的学生就属于相对上层的富人阶层,对她来说留学、想做的事业更多寄托了自己的梦想。
大部分家里比较有钱的学生更有可能考虑回国,或者自己创业,或者继承家业。
也有学生来自于普通中产、工薪阶层,对他们而言教育是谋生的重要手段。
他们的留美意愿更加强烈,想要在美国找到工作,希望通过留学去变现。
雄心与忧虑并存:在矛盾中追梦
在马颖毅教授看来,这些留学的中国孩子普遍怀有远大抱负,希望通过海外学习获得顶尖教育资源和国际视野。
但是他们在面对美国大学申请的复杂性、课堂文化的差异,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却常常感到困惑。
雪城大学的马颖毅教授通过对500多名留学生的调研,指出了这种矛盾的普遍性:
“他们雄心勃勃地想进排名高的大学,又对难以捉摸的录取过程忧心忡忡;他们雄心勃勃地渴望融入美国社会,却因文化差异而心生焦虑。”
无论家庭背景如何,这些留学生在出国前已开始经历这种矛盾,而在进入大学后则愈发加剧。
选专业时,他们要在自我实现与现实考量之间抉择,课堂上,他们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表达不适应而焦虑。
中国教育注重应试和标准化答案,而美国教育则推崇开放讨论和独立思考。
在国内习惯了给出“标准答案”的学生,来到美国课堂后发现,没有绝对的对错,更没有唯一答案。
这种转变让许多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感到不知所措。
尽管英语能力不差,但他们往往因为担心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恰当而不敢发言,而等到他们准备好表达时,话题早已转向了别处。
不仅如此,许多留学生还渴望交到美国朋友,融入当地社交圈。
但文化差异让他们在尝试建立跨文化友谊时屡屡受挫,最终他们大多选择与中国同龄人社交。
对于那些选择在美国读高中的留学生而言,这种冲击来得更早且更剧烈。
马颖毅教授的研究发现,读美高并未显著提高进入顶尖大学的机会,但确实让一些学生在大学适应时更为从容。
经历过高中时的孤独与挣扎,他们的语言能力更强,融入社交环境也更自然。
教育的结果多面而复杂,无法简单地判断对错,这些早期的文化适应经历,更多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成长。
心理与经济压力:回报家庭的责任
在选择留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成长,还背负起了沉甸甸的家庭期待,承载着父母和家族的梦想与投资。
很多中产家庭把教育看作最稳妥的“投资”,认为留学就是为孩子铺设一条成功之路。
正因如此,他们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支持子女出国求学。对于来自工薪阶层或普通中产的学生而言,这种投入尤为沉重。
每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出国前的语言培训和留学准备,都成为父母的经济负担。
这种压力无形中转化成一种“隐形债务”,让学生们在求学的同时,心里时刻挂念着如何回报家人的付出。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辛劳投资,许多留学生对自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渴望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增加未来就业的机会。
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倾向于“更有用”或“更值钱”的领域,比如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希望未来能获得高薪工作。
这样务实的选择,虽符合家人的期望,但却限制了他们在专业上的自由,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压抑和迷茫。
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也受到挑战,焦虑、沮丧甚至自我怀疑逐渐涌现。
有些学生因为无法达到预期,甚至会产生自责感,觉得自己辜负了家人的支持。
然而,即便完成了学业,留学生的就业前景仍然充满变数。
近年来,全球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不少国际学生在美国毕业后面临更严峻的求职难题。
很多热门行业已趋于饱和,加上各国移民政策的收紧,留学生们要找到稳定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即便选择回国发展,这些留学生同样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对很多留学生而言,留学不仅是跨越国界的求知之旅,更是一场心理与经济考验。
教育的本质:在过程中找到自己
很多人问,赴美留学是否真的值得?
马颖毅教授在《留学的孩子》中指出,留学的价值不应简化为阶层跃升的工具,或单纯的教育投资。
教育的意义,更多体现在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自我的重新塑造。
离开熟悉的环境,他们需要在文化冲突中重新定义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方式。
留学更像是“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当一个年轻人走出国门,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他可能会在其中找到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自我认知与成长轨迹。
留学的孩子们,雄心勃勃,却也忧心忡忡。
他们走出国门,带着家人和社会的期许,面对陌生的文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既经历着学业、生活和未来的不安,也在过程中磨炼出更为坚韧和包容的性格。
尽管这条路充满坎坷,他们却依旧怀抱梦想,坚定地迈向未来。
这些年轻人在追梦的旅途中,可以从多元的教育经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成就更自信、独立的自我。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突发:国防部证实苗华被查,前主任畏罪自杀 |
2 | 习特别恼火 他也出事了 比国防部长严重得 |
3 | “谣言”成真!习重要亲信出事 |
4 | 习近平“公开羞辱”苗华 一定是非常愤怒 |
5 | 乌克兰美女议员连抛3大爆炸性消息 绝望地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陷白宫.拿 | 木秀于林 |
2 | 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万维作报告 | 阿妞不牛 |
3 | 川黑何去何从 | 施化 |
4 | 史海钩沉:为何习近平对俄罗斯 | 爪四哥 |
5 |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 右撇子 |
6 | 川普“关税”大棒的威力几何? | 沽渎 |
7 | 将核武归还乌克兰,会天下大乱 | 沽渎 |
8 | 2020大选舞弊,查还是不查? | 施化 |
9 | 赵晓:第三只眼睛看俄乌战争— | 万维网友来 |
10 | 中美科技差距的实质 (转贴) | jinc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