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如果不幸被裁了,我可能会认真考虑读第二个博士

www.creaders.net | 2025-04-01 17:07:25  榛子在发光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从21年底答辩完、毕业过后,所有社交媒体都没怎么更新了。

工作之后,小红书上发的 #读博日记 就没什么好写的了,还没找清楚未来发东西的定位... 

原来日更的“云自习室”,因为转到Discord后变成了“打卡论坛”的形式,强化了每个参与者的打卡、弱化了我自己的输出,慢慢我就没了更新动力... 

再然后,我一直给公众号的定位都是“万字长文”。工作后,好像也没有这种级别的更新可写,于是也断了...

总之就是 我懒了,懒了两年。

在回归定期更新的频率前,先写一篇唠家常的—— 过去这一年我生活中发生的诸多变化。

4月,我结婚了

最大的变化,嫁了。成为“双物理PhD”家庭。

原本计划搞个“游园会”式的婚礼,或者起码“在中央公园办一场小仪式”,就像Chuck & Blair那样的... 

最后种种原因都没办。

叫上了四个在波士顿的好朋友一起去市政厅 (City Hall),请了个跟拍摄影师,又去几个地标拍了些照片,在附近的中餐厅简单吃了点。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捧花、头纱、婚纱都是淘宝买的。

婚礼相关(除去首饰)总共花费不到3000美元。

关键是,新娘本人十分省心。

生活中最大的变化?

但其实,好像没有任何变化... 只是手上多了一件饰品,某个抽屉里多了两张纸而已。

8月,“永久线上办公”的工作

我的公司在曼哈顿的WTC,2023年我们便在逐渐恢复“回办公室上班”,一周两次。

我2020年底开始就跟着陈博士住在波士顿了。如果回纽约上班,来回通勤大约10~11小时。9~10小时在火车上,两边的地铁1小时。

领导很是通情达理—— 考虑到我住得远,所以公司不必每周都去。一个月能见到我三四天就好。每次去办公室时,可以提前安排好coffee chats。去的时候就不用“上班”了,和大家聊天就行。

我挺喜欢这个提议。时不时回一趟纽约,见见朋友、约约饭、和同事们社交一下,多好。

所以2023的上半年,我会每隔一周坐火车回去一次。周二 & 周三 去上两天班。周二晚在宾馆或者别人家的客厅将就一下,周三下午四点下班就去赶火车回波士顿。

Image

火车上风景不错,也有WiFi 可以上半天班

到七月就实在吃不消了。

因为不管是坐周一下午还是周二大清早(7点)的火车,不论在外面住一晚还是两晚,生活节奏都会被打乱。

美国的铁路系统也糟糕透了。有一次回程,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所有火车全部延误,我硬是在Penn Station坐了一个半小时才上车。到家时都过零点了。

Image

即便不延误,也要11pm才能到家、吃晚饭

那些很理想的“社交”场景也从未实现过。

7月,公司说要强制所有“hybrid”的员工每周必须去上两次班了。

像我这样的呢?

好消息,我变成了“virtual” —— 

去不去办公室,我随意。

只要还住在美国就能在家办公,工资不变。

坏消息,“virtual”的员工很难有晋升机会。

其实,也没那么糟。因为陈博士今年正在面试教职,我们随时都会搬走。

去哪里定居,还真不一定。

就我家现在的状况来说,“有一份可以远程(保到底)的工作”实在是 进可攻退可守 的最佳选择。

万一我们今年要去的是中部农村... 或者比较小的城市,我就不用太愁“需要被迫重新找工作”或者去考虑学校里的那些行政岗位。

稍好点,如果去了个有tech岗位的城市(比如留在波士顿),可以佛系找工、比较了包裹再决定要不要跳槽。

如果运气非常好,能回到NY/NJ区域,我就又能在现在的公司考虑职业发展的问题了。

听说最近一波裁员潮又来了

G家和香蕉厂开始今年第一波裁员的那段时间我在巴黎看展。

从2018年招了助理Luna,到现在 我们合作这么多年,早已成了最了解彼此的好朋友。她已经是我在微信“唯二置顶”的人之一了,但我们从未见过面。

去年9月我刚回国盖了H1B的戳,终于有了出入境🇺🇸自由。于是我们约定,去巴黎面基,来一场“文书小组/榛子工作室迟到的团建”。

我们每天走2.2万步/21.3floors,

吃米其林、看博物馆、逛中古店,

去老佛爷凑个“打折季”的热闹。

Image

不同颜色的数字就是每天我们🦵🏻过的地方

Image

临走前还看了我人生的第一场演唱会

—— 周杰伦1月13的巴黎场

行程满到... 每晚回到酒店倒头就能睡着,10天里没有打开过任何社交媒体。

在戴高乐机场候机回美国时,我久违地打开了小红书,在某个笔记里看到po主在总结这一波裁员公司的列表,瞥见了我所在的公司。

然后打开Discord,在聊天频道看到云自习室的学友们对于这一波裁员的评论... 

回来的飞机上,我第一万次思考  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工作后、明明“可以履行当初的计划 好好搞我的十个副业”的承诺,可我却什么也没有做了。

还有,如果这波裁员里有我(敲木头),我会做什么。

从 这篇 开始纠结的问题,在这两年的几次旅途后,我终于有了答案。

之前的分享里,我提到 工作后

1. 如果导师来找我,我还会做些科研,但 就当个“爱好”

2. 平时会给自己找些课来上,统计类的、engineering的,也组织自习室一起刷过几门课,打卡、聊些心得...

这两个“下班后的活动”,其实和现在的工作相关度还是蛮大的。

跑模型或者做个图,有时会感觉自己像是... 在加班😂

而自学那些课就更直接了... 完全是为了“以后的班能上得更好”

比起大多数人,我已经属于“超爱自己工作”的那类人了。我觉得自己在做个高薪版的PostDoc,可以一直探索/自学新内容、还没有发论文/找教职的压力的那种。

如果这么看,那只有唯一的槽点/缺陷:我不再拥有“对我的research有同样热情的导师”。

我的high点和领导的high点不太一样。正是这唯一一点不和谐,让我很久都没适应...

还好,现在我终于可以用 “我怎么做到的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了,这个项目所有目标都达成了,顺便还有些额外好处” 提早结束一些不必要的对话。

不再执着非要和老板们去抠算法和细节、让他知道我各种决策的thought process。每个人都开心。

那如果没有了这个我喜欢的工作呢?

虽然远没有到财务自由的状态,但 如果这波我真的没了... 

我可能会认真考虑 再去读个PhD

不再为“毕业”或“就业”而烦恼的这两年,我重新有机会不带功利心地去阅读和学习。

不是为了写一篇论文(从而离毕业更进一步),

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从而获得更高的薪水),

只是单纯去探索

什么话题会是最吸引我、最让我快乐的?

去巴黎前,我学了两个月的“西洋美术史”。

跟着蒋勋老师看拉斐尔画中完美的天使,

Image

在橘园欣赏塞尚笔下透视独特的静物,

Image

在奥赛美术馆 风格完全不同的维纳斯前驻足,

Image

在卢浮宫“德农馆”巨大的油画前席地而坐,

Image

我发现,这些画,我以前都是见过的。

小学,我画了六年的素描和水粉。

每周六早上,背着绿色的画板,提着水粉桶和成罐的颜料,顺着州医院里面的小路走到尽头,找到第三个单元,爬到五楼,进左手那间公寓。

在邓老师钢琴/小提琴/古筝歌单里,我和画友们在杂乱的客厅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空间,找到要画的静物,打开自己的素描/水粉装备,一坐就是一整个上午。

那是非常愉悦的半天。因为手上画着,我们嘴也没闲着。

交流这一周各自学校的小八卦、犬夜叉/柯南里的新剧情、顺便交换漫画书... 

搞不懂光影用色时 我会瞥向姐妹的画板,照着“临摹”几笔。

“你这个颜色怎么调的啊,我画出来怎么这么脏”,然后从她的板上挖些颜料。

音乐,聊天,放空,

眯眼,划线,涂改,

一遍,一遍,又一遍循环...

通常会以“在书房听邓老师讲半小时名画、学习西洋或中国美术史”作为收尾。

和弹古筝不同。我和画画,只有美好的回忆。

因为当初是我主动求着爸妈要去画画的。

只要是去邓老师家,不管多早我都能起得来,

只要他教,我什么假都可以不休息,要画画。

入学初中前,我搬去了乌鲁木齐,

在那里,我再没找到第二个“邓老师”。

初高中,从未想过用“美术生”身份来入学,

也因此失去了再拿起画笔的契机。

我甚至一度忘记了自己学过画画...

直到19年 某次回国时在街上撞见当年画画时聊天说笑的姐妹。

原来我们那一批学生,除了我之外基本都走了“美术生”的路线。

她在欧洲学习城市设计,很巧,也是刚好回国,就碰到了。

命运的偶遇并没有在我心中掀起太大的波澜,

因为那时有“生计”问题(毕业/找工)需要操心。

惭愧 见面时我都没能认出她,是她认出了我。

(在街上被一个有点陌生的面孔叫真名而不是“榛子”,

这对我来说也是头一次的经历...)

而如今

我在一幅幅真迹面前 热泪盈眶。

我的梦境里开始出现曾一起画画的朋友们。

我想起邓老师说达芬奇画里宋朝水墨的痕迹。

我去翻其它艺术史的书、博物/美术馆的典藏。

翻过去的相册 有没有存几张儿时拙劣的创作。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每找回一点感觉,我都欣喜不已。

像是失忆的人突然找回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也许我确实是失忆了,

在一次次“强有目的”的奔波中迷失了自我。

如果有机会,我会认真考虑再读个PhD,就读艺术史。

等等...

为什么要等退休才去考虑退休生活

我妈今年6月退休。

这三年,她在身体敲着警钟的情况下不断挑战自我,

因为,这个在科研单位奋斗了大半生的女强人

突然觉醒 意识到“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事”

她在提前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

游泳,然后参加游泳比赛。

轮滑,摔倒重来多次,

有一次摔得严重,一周多下不了床。

她甚至想要挑战“花样轮滑”,

只是感叹 我不再年轻了 看着教程心痒痒...

然后找机会延伸技能,比如跑去雪场滑雪。

空闲时和ChatGPT聊天,“我可以怎么创业”。

看着她在家庭群里发的消息,

我发现 “失忆”了的不只是我。

我妈也在“强有目的”的奔波中迷失了自我,

然后在退休前的最后这三年把它们逐一找回。

她每次在群里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转发

(xx教练轮滑/游泳的动作要领教学)

也许都是“我要是早点开始做这件事就好了”的感慨,

“为什么等快要退休了才去考虑退休生活”的悔恨。

退休生活 不过就是 生活

只要没有迫切的生计问题

那考虑“生活”,自然是越早越好。

那这次,我真的准备好了

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停更这么久。

我畏怯了。

嘴上说着“单纯想做而已”,

可实际却在内心计较。计较得失、计算功利、考虑“值不值得”。

曾经更多是为了“喜欢”而做的事,正被我往“生计”的一边倾斜,斜了过多。

“毕业了没有#读博日记 可写,那小红书上我发什么干货分享才能吸粉”

“在GPT的时代我该如何定位我的文书服务 知识管理又有什么价值”

“工作不过就是day in and day out 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每日更新的了,自习室不更也罢”

“有点想写篇...长文。但阅读量肯定很惨淡,那还是别发了。”

都是计较之下的借口。

不用在意谁在不在看,

有几个点赞/收藏/喜欢,

有多少人愿意为某些服务买单,

转化率多少、未来可不可以变现。

正如那时的我 就是单纯喜欢画,

也许现在的我 只是单纯想要写。

已经丢掉了曾经深爱的美术18年,

还要在18年后的某天 后悔和感慨“做个自媒体人/写篇文书的快乐”吗?

水彩颜料和画纸安排上了,

4月去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写生之旅安排上了,

下期更新的内容老早就想好了,

我积压的素材甚至都可以支持周更了。

我的生活

开始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2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3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4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5 北京突然出手 考验川普的时刻来了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