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离开英国,带两娃回流 我们后悔了吗?

www.creaders.net | 2025-07-16 15:01:39  留学全知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飞机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时,九岁的女儿和四岁的儿子攥紧了母亲Felicity的手。

2021年,当Felicity一家因丈夫工作调动迁居香港时,女儿不得不告别那所她从四岁就读到五年级的私立学校——那里有她熟悉的老师和朋友,还有不必经历升学考试就能直通高中的教育通道。

Felicity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女儿最初的不舍与抗拒,“女儿一度流着泪跟我说,妈妈我能不能一个人留在英国读书。”

当时,女儿就读的学校是英国的一所非常好的私立女校,在抛下一切回到中国香港时,很多人也不理解Felicity的选择。

时光荏苒,转眼间Felicity一家人来港已经四年了。这四年来,香港也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地变化,一波波内地优才高才奔赴于此,从教育到职场,香港被全面“卷”了起来。

Felicity一家人在香港这个巨大的如机器般高速运转的城市,经历着怎样的悲欢离合?

伦敦:卷入顶私,又离开

申请英国私校,是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在英国,每个想要申请私校(学前班)的适龄儿童,都要参加一个叫four plus(4+)的入学考试。在女儿三岁半时,Felicity一口气给她报名了四所私立走读女校。其中三所都能从4岁读到18岁,而且在学校资源最丰富也最“卷”的北伦敦地区享有盛誉。

在入学考试前,Felicity埋头在网上搜索资料,她了解到英国私校考察的方式千奇百怪,比如小朋友“会不会做手工,会不会使用剪刀,能不能剪直线、剪曲线等,还有其它一些学校考察孩子会不会简单的拼读。”

有些喜剧色彩的是,Felicity记得有一天在参加其中一间学校的入学测试前,女儿一大早起来就自己在客厅玩涂色卡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结果到了考试现场时,女儿拒绝涂色卡。当一群孩子从考场出来时,Felicity看到每个小朋友的手里都拿着一张色彩斑斓的涂色卡,但唯独女儿手里的涂色卡是空白如也,Felicity见状问女儿缘由,女儿用稚嫩的童音说道,“因为早上涂太多了,我不想涂了。”

这种看似游戏的评估实则暗藏“玄机”,最终女儿没能拿到这所学校的offer。

还有另外一家偏重体育的私校,女儿在第二轮被刷下来。直到很久后的某一天,女儿无意间告诉妈妈,当时学校老师让她跳绳,但是她拒绝了,因为她不喜欢跳绳。“这可能是没能录取的原因之一,因为她没有听从指令完成任务”,Felicity分析到。

最后Felicity的女儿通过了其中一家名校的两轮测试,如愿拿到这所学校的入学offer。

关于英国顶私究竟寻找什么样的孩子,最开始Felicity也很纳闷,“这么小的小朋友,学校究竟是怎么看出来哪些孩子是适合我们学校,哪些是不适合的?”

后来,听说学校之间可能会信息共享、相互商议,“比如A校觉得这个孩子很适合自己学校,它会告诉B校自己要给她发offer了,让B校考虑是否也要发offer。”

图片

图为姐弟俩

入读小学后的英式教育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进度虽比公立学校快一年,但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家庭作业。

学校反对提前学习,Felicity去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不止一次被学校郑重告知“未经建议请勿补习”,Felicity理解了其深意——要保护孩子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如果提前学习,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进度,更严重的是,可能还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求知欲与好奇心。

对于这个教育理念,Felicity也深以为意。回流到香港后,她也还在坚持着这套理念,拒绝被教育内卷洪流裹挟,“我们家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主动去补习”,Felicity说。

图片

口罩期间,Felicity带着一双儿女从伦敦飞往中国香港。

回流香港:转学突围与债券“战争”

踏入疫情中的香港,择校挑战远超预期。

因为当时疫情无法实地探校,最终选择的英式国际学校N校有点像开盲盒。Felicity回忆说,如果当初能够实地考察,她未必会选择此校。

第一个“雷点”是,女儿与儿子虽然就读是同一个学校,但校区相隔甚远。儿子所就读的校区,每天校车单程通勤接近一个小时。Felicity当初选择该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希望让两个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可如今两个孩子感觉像在不同的学校读书。

此外,早已习惯女校氛围的女儿,并不习惯男女混校带给她的不适与冲击。在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女儿跟妈妈祈求,“能不能换一个学校。”

于是,在兜兜转转中,一对儿女来到了如今的学校——Kellett School。

图片

图为姐弟俩

在香港国际学校中,哈罗(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与启历(Kellett School)被比作双子星,是私立学校的天花板。Kellett在内地的名气可能并不及前者响亮,但在香港想要进入这所A-Level校的家长挤破了头。

Kellett的生源来自全球各地,“很多来自英国、美国、澳洲的外派人员,都会把自己孩子送进Kellett,学校也更倾向于招收英文为母语的小朋友”,Felicity说。

如果香港本地的小朋友想申请,为了抢占先机,小朋友一出生就要去登记。“因为报名晚了,未必会有机会。”而成功登记上了的孩子,到了学龄的时候,会被学校邀请去参加考试。

此外,Kellet也有着和香港其它国际学校类似的“丛林法则”,即“购买债券,明码标价”。

Kellett的债券分为好几个等级,最高的一档是2000万的债券,一个家庭最多可以“保”三个孩子入学,但这个债券不是想买就能随时买到。就在前不久,一位朋友去咨询时,被学校告知暂时无法买到。

还有其它一些等级的债券,比如1000万是保一个孩子入学;还有些等级的债券购买了也不意味着一定能入学,只是给孩子开通一个面试的机会。

但据Felicity的观察,学校大部分学生进来并不是靠购买债券,她的两个孩子就是通过插班考试考进来的。

图片

母子三人的合影

在考试前,两个孩子并没有额外做准备,“当时我们的心态是随缘,能进就进。”

据两个孩子的描述,Felicity得知老大是在电脑上做测试题,内容包括英语、数学、逻辑分析等,需要额外写一篇文章并且跟老师进行面谈;老二则是读课本以及做一些简单的数学。从参加考试到拿到offer,前后只花了一周的时间。

Felicity指出,Kellett的招生是流动的,因为每年都会有小朋友去其它地方上学,这时学位就空出来。

比如,九年级的时候会有一批小朋友到英国读寄宿学校,这个时候空位就会比较多;但是,如果孩子是Reception(学前班4+)或者Year 1(5岁),学位竞争就会比较激烈,“这个阶段的孩子,我听说现在可能要排至少两年以上”,Felicity说。

在自由与托举之间

漫步在Kellett校园,英式教育的基因仍在延续。

Kellett注重学生艺术、音乐、体育的全方面培养。每天放学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班,孩子们或在足球场奔跑,或是在琴房弹奏......小学阶段功课不多,但到了中学阶段,不少科目每周会有作业,也有考试,但频率远低于内地学校,“学习压力也有,但不大”。

如今,女儿鲜少再提起回英国读寄宿学校的事情,“她现在已经适应得比较不错了,也交到了比较好的朋友”,Felicity为女儿的变化感到宽慰。

四年过去,英国私校在此刻变成一个越来越朦胧的影子。

自工党上台后,英国私校的学费水涨船高,“增加了20%的增值税”。Felicity与丈夫算过一笔经济账:若送两个孩子回英读寄宿学校,一个孩子每年就要多花1万英镑,加起来并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如果你是一块金子,你到哪都可以发光。在现在的学校,只要成绩还不错,未来也可以申请到很不错的大学,反而如果中途又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孩子又要面临重新适应的问题,这未必是好事”,Felicity说,“而且Kellett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去到很不错的大学,他们给学生提供的升学辅导甚至优于不少校外机构”。如果Kellett认为学生在学习的某些方面有潜力,他们还会提供额外的资源给学生“开小灶”,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图片

两个孩子逐渐长大

至于育儿,Felicity和先生秉持的理念可以用抓大放小来概括。“只要他们在大方向上不要走歪,在小方向上面,他们可以自己做决定。他们因为有了很多的自由,反过来,他们还会去自我约束。”

Felicity举了个例子,每天晚上7:45,八岁的儿子都会很有节制地停下正在进行的娱乐活动,比如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然后自觉地去洗澡、看书,晚上8:30之前去睡觉,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陪,“从小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后,家长就会很省心”,Felicity说。

离港的行李箱或许某天会再度打开,但教育迁徙馈赠的礼物已悄然生根:伦敦教会思辨精神,香港磨砺适应能力,而贯穿始终的,是在规则与自由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教育不是选择完美的土壤,而是让生命在任何环境都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新爆料:秦刚最终没能熬过…
2 北京突传重磅消息
3 不是习,中南海突传重大人事变动
4 一张照片证明李强真实地位
5 送到医院已死 李克强或死于水中电击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