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平地一声雷,上海选调居然不再要留学生了!
前几天,《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正式出炉,看完整份文件,居然和留学生没有半毛钱关系。
最近两年,选调生不断收紧,去年就有不少省市关闭留学生参加选调的通道,如今连一贯对留学生友好的上海都痛下狠手了,留子们终究是错付了。
留学生彻底出局
近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发布了《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面向的对象包括:
国内顶尖高校优秀毕业生:如北京大学等44所高校,面向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
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如中央财经大学等30所高校,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
本市高校特别优秀毕业生:如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22所高校;
新型研究型大学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
图源:上海市2026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和去年相比,第一类、第二类和第四类基本没有变化,都是面向最优秀或者最有特色优势的大学和毕业生。
但是第三类即包括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22所上海市高校,和去年相比减少了7所。
今年上海选调最大的变化在于,2025年上海选调政策,明确写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高校范围参照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可直接办理落户的高校名单。
其中,美英高校最多,香港八大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也在名单内。
留学生和国内学生享受同样的六大专业类别选择(综合管理、政法、信息技术、财经、城市建设、卫生健康)。
图源:上海市2025年度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
但是今年的上海选调,压根没有留学生的机会。
其实从2024年开始,从全国各地不少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就已经开始“拒绝”留学生了。
2025年广东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发生变化,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在内的近60所海外高校从选调高校范围中消失,只有部分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可报。
山东在2025年度选拔录用选调生公告中定向选调和常规选调对象,都删除了“面向国外高校、海外高校毕业生”。
选调以两种形式展开,第一批是面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国内等17所高校毕业生,第二批是面向部分高校实施的定向选调,没有海外院校。
图源:山东省2025年度选拔录用选调生公告
重庆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只对国内普通高校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开通定向选调的通道,留学生被拒之门外。
《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显示,不对留学生开放定向选调。
图源:微博
北京的“优培计划”仍然可以报名,但要求更加严格,海外名校研究生本科需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
向选调和“优培计划”的区别是,前者是公务员编制,后者则属于企事业单位。
换言之,在经济发展好的省市,选调生已经对留学生关上大门了,留学回来考公的通道正在逐渐收窄。
选调生大门越关越窄,
留学生被拒,本科生也难了
选调生一直都被认为是考公届的天花板。
有数据显示,2006年某部委通过央选招录了4人,截至2025年,通过公开资料显示,这4人均已升至副厅级领导。
成为选调生不只是提拔速度快,可以说是仕途无量。学而优则仕,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金饭碗。
但是选调生有几个要求,要么是学生党员、省/校级学生干部身份,要么获得校级以及更高级别的奖学金、校级及更高级别的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
这就说明选调生的选拔其实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很多留学生缺乏国内院校的班级工作、党团活动,自然不符合要求。
图源:网络
另外地缘政治问题导致大家的神经紧绷,选调生作为储备干部,未来的骨干,底子要清白,信仰要坚定。
而且还要成绩好,过去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走捷径方式就是,普通本科毕业后,留学英美澳加QS Top 100大学一年制硕士,摇身一变成为名校硕士回国考公。
但是这一年制硕士深陷“水硕”风波,也引起很多担心。
另外,国内那么多优秀大学和优秀学生都选拔不过来,自然就不会再考虑略带安全风险的留学生了。
不过这倒不是只针对留学生,如果我们对比过这几年的选调生资格就会发现,选调生的大门不只是在向留学生关闭,其实也在慢慢对国内的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收紧。
多地选调生政策明确将招录范围限定在部分重点高校,且高校名单进一步缩减。大量非名单内重点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失去了报考机会。
一些省份的选调生计划已经完全排除了本科生,仅面向研究生招生。
图源:软科
对比2024年和2025年国考招考简章,今年有近60个国考岗位不再招录本科生,而是将学历要求提高到了研究生学历。
据统计,本科生可报考的国考岗位招考人数占比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92.99%,降低到2025年的86.99%。
国考越来越青睐高学历人才,为研究生量身打造的国考职位大幅扩张,招考人数在三年后翻了一番。
2025年国考公告也明确提出,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的年龄条件放宽到40周岁以下(一般情况是35周岁以下)。
总而言之,进入体制内的路越来越难,因为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大。
留学生回国考公热,
海归的黄金时代已过去?
近年频频传出斯坦福博士报考安徽乡镇公务员、哈佛硕士进入杭州区教育局工作的消息,这也能看出海归们的求职路径正发生变化。
调查也显示,体制内是留学生群体的主要就业目标之一。
根据中国世界青年峰会与猎聘联合发布的报告,17.73%的留学生将考公务员列为毕业首选;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考公热”确实存在。
图源:猎聘《2024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
在选择“找全职工作”的人群中,84.21%计划回国发展,而他们最理想的去向中,45.23%首选国央企。
曾几何时,海外名校毕业生是各地争相招揽的香饽饽,现在他们的就业底线一降再降。
但是体制内和国央企与知名企业已经不再无条件青睐“海归”。
中国华能在2025年校园招聘中明确规定:2024年入学的港澳地区、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纳入招聘范围。
这意味着,留学生群体内部出现了新的分化,水硕遭遇越来越多的排斥。
究其根源,是整体环境的深刻变化。
国内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人才供给数量快速攀升。数据显示,国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高等教育在学人口达到2.5亿。
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5年预计达1222万。与此同时,“海归”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图源:领英《2024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据教育部数据,1978-2019年累计出国留学人数656.06万,其中回国发展者达423.17万,占比超过86%。仅2021年一年,回国人数就突破百万。
在这样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留学生的身份优势被迅速稀释,性价比显著下降。
无论是公务员体系,还是国央企招聘,都在收紧对留学生的入口。
不是留学生不优秀,而是优秀的人太多了,选择的标准就会随之改变。
而在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海归”不再是曾经的稀缺资源,而只是庞大求职大军中的一部分。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温西现代雅居 | 在阳光与山景中,邂逅家的 |
2 | 最新爆料:习近平遇上大坎儿!大悲剧就要开 |
3 | 刘建超王毅涉性丑闻?外交系统挥不去的“淫 |
4 | 大瓜!外交系统乱成“淫窝” |
5 | 美方今日突下重手!北京错愕愤怒质问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赵晓:仇敌已经疯狂,但我们要 | 万维网友来 |
2 | 晓观对话|为什么“左”容易演 | 万维网友来 |
3 | 大国无好运 | 施化 |
4 | 内心独白: 我为什么厌恶知青 | 山货郎 |
5 | 南海中国梦终于盼来了美国战争 | 文庙 |
6 | 上海医院见闻二三 | 南方酒徒 |
7 | 咏叹北京月饼吃坏了尼泊尔肚子 | 阿妞不牛 |
8 | 被山同志讨厌的混账一代人 | Shanechen |
9 | 多少钱才能退休 ?- 山货郎定 | 山货郎 |
10 | 中国前途:天下大乱 | hare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