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今年6月宣布了將進一步整治中式英語,解決蹩腳的英語翻譯政策在12月初正式生效。美國語言專家對此表示,這次的中國政府的改革,除了想讓到中國的觀光客更加方便與提升城市形象以外。有些食物名稱的對應的翻譯,也顯示了中國想把一些亞洲食物的所有權奪回來。
美國《Quartz》報導,賓州大學中國語言和文學教授邁爾(Victor Mair)對此表示:"我覺得中國做政府得不錯,為到中國的外國遊客會常遇到的數百種詞彙提出了對應的英文翻譯"。像是豆腐如今對外國人來說很熟悉的是來源自日文發音的"頭腐"(tofu),但此次中國政府堅稱,這種傳統食物應該是用中文發音的"豆腐"(doufu)作為翻譯。
外國人習慣用日語發音的美食還包括拉麵,為了與日式拉麵的"拉咩"(ramen)做出區隔,中國政府在翻譯中式拉麵時,沒有採用西方常用的日文發音,也沒用英語說法的"手拉麵"(hand-pulled noodles),是而選用中文拼音"拉麵"(lamian noodles)這個譯名作為正式說法,就是想強調這是道中國特色美食。
除此之外,被整治的食物詞彙譯名也看得出中國想要澄清這些美食來自中國,像是川菜中常用的"花椒",其譯名則被翻為"四川辣椒"(Sichuan pepper)。不過事實上花椒並非川菜獨有,但中國政府在譯名中加入中國省份"四川",強調了這個食物的中國屬性。
許多外國人尤其是英語人士,熟悉一些日本的流行文化、食品等詞彙的發音和意義,相比之下,中文卻讓他們感到相對神秘。中國政府此次整治英文的政策增添了許多中國元素,也增加了英語人士接觸中文的機會,但可能需要給外國人一些時間來改稱豆腐為"豆腐"而非"頭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