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可心:“我的第一份工作,钱不仅没挣到,还反欠了公司13800元贷款。”21岁女生小刘的求职经历,读来令人心酸。小刘说,自己通过招聘进入一家公司担任化妆师助理,原本被告知“月薪2000元,学会再涨,管吃管住”,入职后却摇身一变,成了需要先交钱培训的“负债学徒”。
小刘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求职者反映,在求职或转岗过程中,陷入了号称“包就业”“高薪保障”的培训贷陷阱。一些不良机构抓住求职者对“短期提能”“快速上岗”的迫切心态,以“推荐工作”“不过退款”的话术层层诱导,甚至与网贷平台勾连,刻意模糊贷款性质,用“教育分期”“先学后付”等话术降低学员防备心,最终诱导办理分期贷款。当学员发现课程不佳,承诺无法兑现想要退费时,培训结构便借合同推卸责任,甚至直接关门跑路。借款人则面临机构失联、贷款缠身的两难局面。
这类“假培训、真骗贷”的套路,在法律认定上也存在一定难度。不良机构往往有意将“培训协议”与“劳动合同”分离,甚至引入第三方贷款平台,刻意模糊法律关系,逃避监管。许多求职者维权时才发现,机构手握“完整”合同、课程大纲和本人签字,形式上天衣无缝,难以被认定为欺诈。求职者在维权中耗尽了时间和精力,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鉴于此,就需要从源头上强化监管与打击。一方面,应进一步压实网络贷款平台审核责任,建立培训类贷款的特殊审核与风控机制;另一方面,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联动,对涉嫌虚假宣传、合同欺诈、非法放贷的培训机构,做到早发现、早查处、严惩处,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对于求职者而言,更要保持清醒头脑。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包就业”的捷径。任何要求“贷款培训”“付费上岗”的招聘行为都值得警惕。在签署任何合同或协议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了解贷款机构资质,明确还款责任,必要时可向正规金融机构或法律人士求助。
在鼓励终身学习、技能提升的时代,必须警惕那些以“助你成长”为名、行“请君入贷”之实的陷阱。职业培训本是促进就业、提升能力的良策,不该被异化为敛财的骗局。只有建立全方位的防护网,才能真正守护求职者的权益,让培训回归本质,成为职业发展的阶梯,而非负债路上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