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首次现场直击美总统大选辩论
【万维读者网】孙哲坐在第十排一个相当不错的位置,望向美国大选第一场电视辩论赛的主席台,这是9月30日晚,在迈阿密大学布什和凯利的首场辩论现场。和孙哲坐在一起的,还有其他四位中国学者,他们是应美国共和党辩论委员会主席的邀请,在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的组织下,在来美国实地考察观摩美国总统大选的。
据多维时报报导,首场辩论现场的票一共只有400张,共和党和民主党各200张,很多给两党捐出几百万的人都没有这种机会到现场,可谓“一票难求”。现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博士生导师的孙哲告诉多维,中国学者能有这样难得的机会确实令人鼓舞,这也是一位和他一起合作了4年之久的美国第一位驻外华裔大使,及一位现任共和党竞选委员会主席的功劳。曾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暨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孙哲在美国生活了10年,其间经历了1992年和1996年的美国大选,但亲身到现场观看总统辩论赛,并在华盛顿和迈阿密等地与美国国会议员和专家进行探讨,这还是第一次。孙哲告诉多维记者:“这次被邀也侧面说明美国认为,请中国学者来实地观摩美国竞选是对其有好处,有促进作用的。”
布什“一上来就站歪了”
“在现场看辩论的第一感觉,就是和这段时间的经历和周边的宣传有不少反差。”当多维记者问到孙哲教授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和观看了这场辩论后,什么是他最想说的,他脱口而出的两个字就是“反差”。
孙哲和另外四位学者,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张睿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庄建中教授、东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戴冬冬讲师以及正在华盛顿做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庆四一行,在出席迈阿密大学的首场总统选举辩论之前,先期到华盛顿拜访了共和党竞选委员会主席,听取两党的一些专家介绍了大选选情,会见了很多人,从民意测验中的多种指标当中获得的强烈印象表明,共和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尽管不是压倒性优势,但布什的竞选团队介绍,他们不仅是志在必得,而且是稳操胜券,据他们介绍538张选票中,他们已经拿到240张,而当时民主党争取到的为196张,共和党只要能争取到270张选票,就可以获得胜利的决定权。多方面的反馈都表明布什在辩论之前是占足优势的,然而在现场的表现中,布什的表现不尽人意,令孙哲等人感觉反差很大。
首先,就是辩论反应当中和切身经历的共和党稳操胜券的强烈印象的反差。当时现场辩论结束后,一位共和党的朋友和孙哲他们开玩笑说,“小布什在辩论中感觉一共只有30分钟的想法(idea),只不过是分成了90分钟来说。”这也足见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满,不过据孙哲说大多数共和党人都不愿意说小布什会输,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讲“凯利的表现还不错,”或者“布什发挥的不是太好。”
在对布什的个人印象上,孙哲也觉得和自己的心理期待有一些反差。布什1米75的个子,和凯利比起来还是显得不够高,尤其是没有想到他非常瘦,感觉很单薄。孙哲评价说,布什交叉着双脚,依着桌子,“一上来就站歪了”的身体语言,让他看起来不象凯利那么严肃。另外,布什的语言显得比较罗嗦,在应该阐述自己的政纲和一些观点时,使用了几次“你们都知道我的观点”这样的话,孙哲认为,这在辩论上是很忌讳的。那天辩论结束后,等待人流涌出会场时,与他们坐在一起的人评价说“从辩论本身来说,凯利显得更有总统相。”不过,共和党认为他们今年改变了辩论的规则,使凯利不能直接批评布什的说法和观点,而要通过主持人,两位辩论人也不可以太接近,就不象上次总统大选辩论中,戈尔可以直接走到布什面前质问,共和党认为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新规则在技术上是取胜了的。
另外一个反差,相对令孙哲他们有意料不到的收获,那是在辩论结束后共和党人的反应。虽然小布什首场辩论的表现差强人意,但共和党竞选团队基本没太当回事,共和党代表主席还举了个例子说,1988年同样不善言辞的老布什在辩论结束后反应也是平平,但后来还是赢得了竞选。他们提出,“大选辩论本身很重要,而更关键的是看媒体怎么来报道和评价这件事情。”孙哲也提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把辩论全程看下来,可能只看15分钟到半个小时,对两位竞选者有个概念,三分之二的人确实分不清两个人的政策细节,不能看真切他们的不同领导方向。“真正影响他们决策的是那些媒体的报道,评论家的说法,重要主持人的节目的导向。”孙哲提到他们在关注接下来几天之内的美国不同电视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时,发现媒体引用的三个代表性的说法为:第一,觉得凯利略占上风;第二,认为两个人是平分秋色;第三,看过电视辩论后还没有下定决心把选票投给哪一方,没有直接点明布什是输掉选举本身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从美国的媒体和大选本身的导向上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
关心焦点:台湾问题和对华政策
尽管首场辩论中,布什和凯利的主要焦点都是围绕伊拉克问题,但孙哲向多维表示,中国民众和学者都很关心布什与凯利的对华政策,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有何微妙的差别,以及在具体实施中是否会有所不同。他说在这次辩论之前,双方同意的议题除了国土安全之外,还包括外交政策,因此很多中国人期望在辩论当中听到对中国的一些探讨和评论,然而事实上,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有涉及。
“小布什在外交政策中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中国,但是两次提到都是和朝鲜问题相关时在地区安全问题中提到,并未涉及具体的对华政策;凯利基本没有提到。”孙哲分析说,尽管这个中国人比较关心的焦点在这次辩论中没有被提到,但这也说明中国现在不是美国的“主要矛盾”,而且也不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这对中国来说,其实是个利好消息,因为这说明中美之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合作余地,不管是他们持着“合而不统”还是“分而不离”的态度,学界都认为他们在对中国的政策上不会因为总统的变化而有太大的变化。美国的三大派别,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协作以及多边主义,对中国都有不同的益处。
至于在台湾问题上的差别,孙哲认为,共和党对于台湾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态度,早早就挑明了与台湾的关系;凯利则称即使台湾有什么变数美国也未必会出兵,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个细微的差别。孙哲说在台湾问题上,与其说不少中国人对凯利抱有希望,不如说是中国人对台湾问题报有希望,凯利本身支持以一国两制的态度解决台湾问题,以及反对台湾独立,甚至说“美国不允许台湾宣布独立,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事”。包括他对中国入世等问题的一贯表现,让人们对他有了不同的认识。
而布什新政府可能吸取和按照克林顿政府的经验和做法,在中国问题上采取一种更加长远策略,从更高的层次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对华政策,避免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对华政策,这又是一种看法。
中国百姓倾向凯利
对于中国老百姓怎样看这两位候选人布什和凯利的问题,一直从事中美问题研究的孙哲告诉多维,尽管布什和凯利在中国问题上都是要和中国建立合作,同时促进中国内部的改革,但是他们之间仅有细微差别。现在,中国的老百姓不少人是倾向凯利的。“这和大陆现在的媒体宣传分不开,”孙哲特意提到这一点。现在中国公众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凯利以一国两制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和反对台湾独立的报道,因此公众受到的都是媒体对这一讯息的引导;而媒体又常常是抽出一句话来大加渲染。他们这些作为专业的政治问题研究者,却必须要看得更全面,甚至联系整个的大背景来分析。中国大陆媒体对于攻打伊拉克的报道和宣传,引起了中国老百姓对布什外交政策的反感。情绪上的反战潜意识让中国公众对布什怀有敌意,而对凯利寄予了更多潜意识上的希望,这种情绪上的东西让老百姓并不刻意的去了解两位候选人真正奉行的政策。
孙哲也提到他在美国接触的华人,基本上对布什和凯利的态度是基本一半对一半。有不少人支持凯利是因为他对台湾的态度,或者民主党对少数族裔的重视,而还有相对也是一半的人支持布什,原因同样也很简单,比如布什的减税政策对消费者有利,也有的就是出于对布什个性的认同。他指出有人开玩笑说共和党很聪明,用减掉的几十美金来拉选票,不过这也确实是一些在美国生活的人最关心的。孙哲分析说华裔在美国只占到2.5%,然而在美华人表现出的是普遍对政治比较感兴趣,但参预感和参与意识并不强。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中国政府更希望布什当选。孙哲说,布什曾经两次访问过中国,中国政府对他的行事已经比较熟悉,任何事务都有其延续性,包括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工作,以及布什政府和中国一起进行的工作,在这一点上对布什上任后的工作会比较连续。不过,凯利提出的多边主义,以及他对中国加入WTO的态度,也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所以,孙哲说,不管谁上台,中国政府都会有不同的应对,因为他们两位现在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来说,都是有利的。换句话说,不管是报道中提到布什全家对北京烤鸭的喜爱,还是凯利推出姐姐收养的中国外甥女,都是在争取中国选民和中国政府的重视,对中国政府来说是站在主动的地位和有着灵活的空间的。
为中国引进政治技术
孙哲说作为美国问题和政治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除了关注实地的大选情况,也更多的在选举技术,制度和形式上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也或多或少的参与一些国内各种机构和不同的选举,他们此行也更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些考察。
“撇开选举本身不谈,在一些选举技术,成熟的经验的借鉴上,看哪些有益的东西可以为中国所用也是我们很重要的课题。”孙哲说,60年代的美国,黑人和妇女都是不能参加选举的,这种情况的慢慢改变和完善当中,都有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反思和解剖美国经济以及从伊战上的影响,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形成的巨大反差,和其矛盾的发展。他提到在如何制定选举策略,如何分析选情,怎样组建竞选队伍,如何在选举中报道选情,如何争取中间选民等做法,对中国来说都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的。他们这次和当年里根时代组织竞选团队的主席,号称白宫沙皇现任布什竞选团主席卡尔•罗夫打交道并探讨,他曾帮助布什父子参加过三次总统大选,有着丰富经验,孙哲说在华盛顿和迈阿密他们这个团队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研讨。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几年了,商业技术,经济技术以及一些商业推广都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推行,包括一些请观众和公众互动的活动,都有了很活跃的反应,这使得中国民众在政治生态上越来越成熟。”孙哲提到,现在的中国大众传媒很发达,很多地方都在活跃的搞类似的活动,比如温州人大和电视台合作的面对面选市人大代表的“实话实说”节目很受公众的欢迎,参与的人也不少,另外在深圳和其他一些地区也有了类似的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
孙哲对多维说,结合中国的发展能在这些内容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实际的调查,以及一些政治技术的应用,包括现代政治动员,议会的听政,对选举人的包装等内容,还有美国大选中如何争取象弗罗里达这样摇摆的州和一些农业州的做法,都是他这次来美实地考察在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他以后也会在这些问题上做以研究和论述。“这样我们能看到这些经验对中国的启迪在哪里,从而在这个领域也能享受到一些全世界共同享有的现代技术和经验。”
孙哲在回去的时候带了一些参考书,大多是去年和今年出版的新书,其中包括流行的《两个美国》以及《卡尔罗夫传记》,还有一些美国竞选团队的策略和群众选举互动方面的书籍,他说会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内容,这也是了解真正美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