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感受美国的坑蒙拐骗 玩下三滥把戏的很多

www.creaders.net | 2007-05-15 12:11:14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当前国内一些商业领域诚信缺失,骗局流行,假货充斥。其实这也不是纯粹的“中国特色”。即使是以国内法制传统悠久,商业秩序良好而著称的美国,也存在形形色色的商业腐败与欺诈行为。

大的弊案,有最近几年联邦与各州提起公诉的“安然”,“世通”等公司高层舞弊案件,涉案者以虚假业绩欺骗投资者,作假帐目,隐瞒亏损,最终公司破产,导致投资人与员工血本无归。而这些高层却自己赚得钵满缸溢。最近,本地最大通讯公司前总裁利用内部信息交易股票案审结,该总裁在总数共46项指控中22项被判有罪,可能面临多年刑期和上亿美元的罚款(此人在公司业绩作假行将败露之前抛售股票获利达两亿美元)。

 小的案子就更多了,我们当地报纸几乎隔几天就会有报道。最近发生的有这样一些案例。一个在当地负有盛名的律师突然失踪,起初疑遭绑架,几天后警方通缉该人,原来此公涉嫌卷走客户150万美元佣金潜逃去巴西。一个伪造个人及商务支票团伙被破获,20多人被逮捕。团伙分工分明,有人偷盗邮件,拆出其中邮寄的支票;有人专门从事计算机照相复制支票;有人拿假支票到各超市去兑换。仅几个月,这个团伙就获利数十万。一家专门乘人之危,以贷款给无法付房贷者为名,将受害者房权骗走的公司头目被绳之以法,他们欺骗了十多户人家。据报道,这样的公司还有不少。

 

还有一些欺诈行为,因为作案者不易被捉,媒体和政府只能呼吁大家小心提防。比如针对老年人推销不良甚至虚假保险,以慈善募捐为名敛财,通过网络或电话盗取个人身份等等。最可笑的是一种小儿科骗术历久不衰,至今仍不断有人上当。这个骗术往往如此开头:你收到一封信或电子邮件,发信人自称拥有财宝(或巨款,股票,名画等等),而且当事人往往是家在非洲尼日利亚的年轻女性。她希望到美国来,但需要你的帮助(写邀请信,购机票等等),作为报答,她保证来后付给你不菲的报酬。你只要心一动,表示有兴趣,下边的事就一样了。该女子会突然来信说马上就要来美,只缺一些现钱,让你将款子打入她的一个帐户。当然只要钱一划走你就再也听不到她的信息了。另外一种拙劣的骗术时常发生在拍卖网上。你上拍卖网站卖货,比如说一台电视,底价500元,有人愿意出700元买。你很高兴,通知对方以支票付款。很你收到一张7000元的开户行在外国的支票。你的私心会促使你把这张明显错误的支票存入你的帐户。寄款人跟着会和你联系,道歉说他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作为补偿,你只需退给他5000元就成了。既使你有疑心,银行从国外转帐也需多天,所以你存入的支票没有被退,一切正常。你如果把你的5000元给那人退了回去,你就该自打耳光了。那张外国支票最后一定会被退回的。你如果连电视也寄了去,那就更是鸡飞蛋打了。

我算幸运,守着两个原则,一是“莫贪小便宜”,二是“什么事看上去好得过分,非常可能就是假的”,还没上过大当。但是,小骗还是吃了若干。

 刚来美时,因为无信用历史,审请信用卡屡次遭拒。正心灰意懒中,接到一个电话,那人称可以帮我审请到。我只要拨打他给的一个电话,然后照着做就行了。我一听那号码是个本地电话,没多想就打了过去。电话一通就是语速很快的提示,一路按键下去最后原来是给你寄一份发行信用卡的银行目录。我要它有什么用?浪费时间。岂知这事还没完,下个月的电话帐单上多出了一笔30元的费用,就是打这个电话造成的。后来想想大概电话一开头那段飞速提示中极为艺术地提到是收费服务。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

美国是个汽车社会,无车寸步难行。围绕着买车卖车修车的骗局也海了去。说你是个“旧车推销员”就跟骂你是骗子差不多。我们的第一辆车是喇叭不响,一路蓝烟(烧机油)的福特小车,从私人手中购得,才600元。跑得还行,只是漏冷冻液。我们把它送到附近的“火石”修车连锁点去修。店家态度热情,稍微一查,说出一堆毛病,要300多元。那时没经验,就照单全收要他给修了。谁知第二天取回车来,发现还是漏冷冻液。再送回去,说是新发现一根管子坏了,要60元给换掉。修完了车心里像吃了苍蝇,明白是让人给宰了。遂发誓从此再不踏“火石”的门。而且自那时起见人就宣传它的恶行,心说毁它一个生意也算出一口气:) 后来的经验是,不要买美国旧车,尽量去新车专卖行修车。新车行生意比较规范,有厂家约束,要挣回头客,较重信誉,一般不玩下三滥的把戏。

有了房子,照顾前后院子也要花功夫。由于土壤板结,每年都要请人“扎洞”,就是用一个带长粗钉状齿的机械滚桶来回在草坪上推滚,以改善土壤通风和蓄水。隔几年还要用机械耙草机把老黄草根搂一遍,每次都能搂出几大袋枯草。那年请到一家越南人公司来做,那人看过院子,说两项活一起干当天做不了,第二天来做。第二天下班回来,发现工作单上赫然写着两活都已完工,收费若干。但我们立刻发现,扎的洞明显少于以前的,而且枯草根本就没耙过。原来他们说第二天才做是为了我们人不在好偷工减料。我们只得写了一封“抗议信”,并只付了一项工的款。那公司自知理亏,也没再来索款。以后我们再不愿与越裔公司打交道。与我们这点问题相比,许多人家倒的霉大多了。他们雇佣的园林公司或室内装修公司收了定金却不来作活,拖上半年一年都有,甚至干脆销声匿迹。避免陷阱的办法,一是听可靠的熟人口碑传介,二是去“良好商务局”查询该商行的信用和客户投诉记录,三是所有许愿等等一定以文字形式记入合同,并一定不要在按时完工前付全款。

应该说,美国的地方政府,特别是警方和司法系统,一般来说还是很廉洁公正的,信用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民选,一方面是媒体的监督。对商业欺诈的执法力度也较大。大的商家注重诚信为本,产品和服务都较可靠。这些都对普遍的不端行为有巨大的抑制作用。即便如此,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骗子和骗术还是不会消亡的,法制和道德不是万能灵药。消费者最终还是要靠常识,自我防范和维权意识来保护自已。

最后要补充的是,本文写的是笔者个人在美见闻,集中描述了一些商业不端事例。笔者无意在本文中拿中国与美国做比较,也不想给人造成美国也是骗子天堂的印象。实际上,笔者总的感觉,日常商务交易中安全感是很强的。(高原牧人)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