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每每考验著人的许多方面:例如意志、决心、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同时,战场也为一些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尤其是科学技术,提供了绝佳的试验机会。从第一块用作武器的石块,到长矛短剑,再到火药,化学、生物及核武器,每场战争都服务于军事系统和武器的改良。
美国特别依赖其将科技转化为军事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基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因为这种能力能弥补因兵力少于对手造成的劣势,尤其是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
如今在伊拉克也是这样。前五角大楼掌门人拉姆斯菲尔德,曾提出了“军力改造”计划,其中一环是打造一支高科技数码力量,科技因此在伊拉克战场上扮演主角。伊战甫一打响,各式各样的美制军备系统就陆续闪亮登场,有用于对付简易爆炸装置的设备、抵御地雷伏击车,有可发射导弹及卫星制导联合攻击炮的“捕食者”等无人驾驶飞机,还有作为美国陆军快速战斗旅的核心战斗平台的“斯瑞克”轻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不仅如此,根据由国会资助的美国“国防机器人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Defense Robotics),美国政府计划在2006-2012财年拨款17亿美元,打造一支派往伊拉克执行任务的机器人部队。
事实上,美军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部署了数千个机器人系统。其中一种是IRobot公司生产、重19公斤的“PackBot”炸弹处理型机器人。 “PackBot”活像一个小型坦克,运用两套履带行动,能爬楼梯、钻山洞,能穿过各种类型的崎岖地形;还安装了一个化学传感器,让部队在进入建筑物和洞穴之前,查看里面是否有化学武器。
可对付简易爆炸装置的,还不止“PackBot”一个。2004年2月,五角大楼开始在伊拉克部署无人操作机器人,包括10个Matilda,22个 Packbot,58个Vanguard,43个Talon及20个微型Andros。当时,在美军车队行经的多条路线,简易爆炸装置层出不穷,令美军闻之丧胆,还被称为“头号杀手”。这些机器人的任务是,一旦发现爆炸物,立即进行处理。它们还装有“干扰器”,遇到威胁时能喷出一股气流或水,将之清除。
将这些机器人投入实战试验,只是权宜之计,美军还正式制定了计划,购买一种便携式机器人系统(Man Transportable Robotic Systems)。该系统主要由一个操作控制系统和一个遥控器装置组成。系统部件小而轻,以便适合一个两人小组可以携带著它,在半崎岖的地形上行走500 米以上。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侦测,将来会被升级为可执行其它同爆炸军火相关任务的机器人。
目前在伊拉克投入使用的机器人,还有美军2004年首次部署的“龙行者”(Dragon Runner)。“龙行者”是个四轮装置,长约30厘米,宽不到30厘米,高12.5厘米,重量仅为4公斤;该装置遇到墙会翻侧,即便从三层露高的窗户被扔下也安然无恙,还会爬楼梯。发明人哈根介绍说:“龙行者是最轻的、最小的、最能适应高低不平环境的便携式机器人系统,可以实现现今常用的远程操作。”
《国防》杂志本月刊有报道称,美国陆军已经悄悄在伊拉克部署了一种携带步枪的机器人。迄今为止,投入使用的SWORDS(Special Weapons Observation Remote Reconnaissance Direct Action System)已达到三种。SWORDS配备一把M249步枪,由一名士兵透过终端进行遥控。不过,目前还没有关于此类系统用于实战的报道。
这些系统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系统,都得有个人躲起来进行遥控。不过,这种局面很快会结束。英国《卫报》8月8月的一篇文章称,人类世界正向著类似电影《终极者》里展现的场景发展:机器人掌握著生杀予夺的大权。美国国会已经制定了一个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将三分之一的地面战斗车升级成无人操纵系统。
这番豪言壮语,却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国际公约《武装冲突法》规定,无人操纵系统不能在无人操纵的情况下发射武器,无人操纵的战斗车,明显与这条公约相悖。然而,随著配备武器的机器人不断推陈出新并投入使用,要求提高机器人选择及摧毁目标自动化程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若有人觉得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的话,最好看看2002年美军提出的一个新的法律解释。相关理论由海军水面战中心(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总工程师坎甯(John S Cannin)提出。他呼吁将所有武装机械装置的目标锁定程序,设置为只瞄准武器、不瞄准手持武器的那个人。打个比方,一个自动装置发现一名手持AK- 47的叛乱分子,那么它可以自动发射武器摧毁那支AK-47;可如果那名叛乱分子因此丧生,这就被视为所谓的“附带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