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您身在宾夕法尼亚、北卡罗莱纳或是印第安纳州,又或是候选人在附近宣传,否则您也许会认为美国总统大选总是拖拖拉拉的。那是因为大多数媒体都把大选当作赛马来报道---如谁领先、谁落后,每隔6星期才会有一次小高潮,而间歇期间可以报道的大选新闻并不多。
不过两党候选人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在间歇期争取曝光率。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11日在一场造势活动上说,美国人民对于布什政府无力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经济问题而感到“苦闷”(bitter),故而牢牢抓住宗教、枪支、反移民这些次要问题以表达心中的不满。这番论调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近日更升级为“苦闷门”(Bittergate)事件。事实上,他也可以说人们对伊拉克战争和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感到苦闷。
政界和多数媒体都喜欢对热点问题老调长谈。以2004年大选为例,部分选民支持将同性婚姻列为竞选主题之一,可结果取胜的是谁,最终获益的又是谁呢?
奥巴马的讲话无疑引发了一场争议,但争议却是关于他的用词而非主题。有趣的是,民主党另一位候选人希拉里以及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试图将奥巴马塑造成一名“脱离群众”(out-of-touch)的“精英主义者”(elitist)。早前奥巴马曾就种族问题发表深刻讲话,但同样未能激发人们对种族问题展开广泛讨论。
奥巴马的“精英主义”论调不仅给越发绝望的希拉里制造了一个用以说服超级代表、推翻党内意志的机会,同时也给共和党人提供了一个大肆攻击他本人的理由。虽然奥巴马对种族、经济等问题都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解决之道,但是聪明的答案往往会被政客扭曲成为加以攻击的“施力点”。
被别人扭曲和用以攻击的“口误”并不一定出自候选人之口。如奥巴马的前任外交政策顾问萨曼莎•鲍威尔(Samantha Power)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奥巴马上台,一旦情况不妙,他不会马上结束伊拉克战争。这番言论不仅让她丢了工作,而且也给了希拉里一个攻击奥巴马的机会:希拉里声称她不相信奥巴马会采取撤军行动。尽管希拉里在2002年国会投票授权对伊拉克开战时投了赞成票,可她从未公开承认这是一个错误。而奥巴马从一开始便反对攻打伊拉克,而且还许下了上台后将在16个月内撤军的诺言。
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候选人言论和骂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绝非什么风格高尚的理由。它们之所以要报道候选人的每一个口误是因为会对选情造成影响。竞选好比是竞赛,结果最重要
把总统大选当作赛马来报道的确要容易很多,因为无需牵扯到复杂难懂的竞选议题。竞选议题是重要的,但影响却是有限的。以伊拉克战争和干细胞研究为例,候选人在这些议题上的立场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当他上台后可以挽救或牺牲多少生命,而是因为他的立场在大选时可以吸引多少投票。
假设总统大选的胜利者仅仅是赢得一块金牌和某运动鞋品牌的广告合约,那么这种避实就虚的报道还有些新闻价值。然而大选的胜利者将会成为在未来4年时间里领导美国的国家领导人。因此媒体应该向大众报道谁才是最佳总统而非最佳候选人,这样才能让美国人也就是选民本身获得更多的实惠。
那些过于关注大选过程本身而非竞选主题的新闻记者们,也许是从克拉梅(Richard Ben Cramer)撰写的《代价:通往白宫之路》(What It Takes: The Way to the White House)一书中获得启发的。
首先此书的大前提就是错误的。它说大选是一个奇怪且矛盾的过程,如候选人既要讨好基督教的福音派,又要兼顾浸礼会的黑人,既一边享受著古巴出产的奶香咖啡,又一边批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衡量候选人是否适合当总统的最好的试练。这个概念当然是十分狭隘的。
如果把伊拉克战争当作前车之鉴,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教训是:当权者必须时刻提防馊主意。如今媒体为大肆报道与大选有关且可能影响选情的花边新闻,在《代价》一书中找到了理由。可即便是按照该书错误的衡量标准,媒体对大选的报道还是一塌胡涂。]
希拉里阵营的竞选主管马克•佩恩(Mark Penn)在6日宣布辞职之前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此人因为游说国会推动美国与哥伦比亚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而得罪了劳工利益,而希拉里为自保只好牺牲掉他。事发前很少人知道,此人在辅助希拉里竞选的同时,还是全球领先的公共关系与公共事务顾问公司博雅(Burson-Marsteller)的首席执行官。
博雅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商Philip Morris、在伊拉克广接合同的黑水(Blackwater)安保公司、引发房地产泡沫和经济危机的全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另外,博雅旗下还有民意调查公司Penn, Schoen & Berland、和战略传播公司BKSH等子公司。而BKSH的主要负责人之一Charles Black正是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高级顾问,他还被认为是一手扶持麦凯恩进入共和党核心的重要人物。
如果这种乱七八糟的政治关系只是电影故事,您也许不会相信。如果发生在非洲或南美洲,您也许会一笑置之,说:“难怪他们那么乱!”
可是您在美国却极少听到或看到类似的事情,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竞选活动的本意是要体现候选人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好总统,可是新闻媒体却很少去报道候选人启用何人担任辅选助手以及背后的用意。例如,麦凯恩说自己反对华盛顿当局的那一套做法,但是他的阵营中却不乏来自当局政府核心的顾问,如Charles Black之辈。
奥巴马希望开创一种新的政治风格,但他的竞选阵营却与民主党不光彩的过去有著太多的联系。首先,竞选主管戴维•普罗法(David Plouffe)曾为前众议院民主党领袖里乍得•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担任过副参谋,但后者却在2004年总统预选中落败。而其它成员又多数与使得民主党陷入少数党困境的、前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Thomas Daschle)有所关联。
其次,奥巴马的高级顾问亚瑟罗德(David Axelrod)曾经是芝加哥市长小达利(Richard Daley Jr)的好友和战略顾问,而1968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召开引发场外反对者骚乱的时候,后者的父亲老达利正是时任芝加哥市长。
另外,奥巴马的宣传主任吉布斯(Robert Gibbs)曾为民主党参议员Fritz Hollings和克里(John Kerry)效力。但是在2004年他却站在了某个无党派组织的一边,该组织还将当时民主党内一路领先的候选人霍德华•迪安(Howard Dean)与恐怖主义头目本•拉丹扯上了关系。
用阵营好坏来衡量候选人的问题在于,管理阵营的能力或是任用辅选人才的能力并不一定能让他成为好总统。看看白宫现在的主人就知道,将政敌“妖魔化”和尽最大限度曲解对方立场的能力并非一位好总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让人费解的是,美国人竟然两次选择了小布什,不过布什阵营在2000年和2004年的确表现得更为出色。无论你的标准是什么,选总统都是一项不精确科学。可是如果新闻媒体从深层次来报道大选、而不是把它当作赛马来报道的话,那么选民们至少早该意识到布什对总统毫无兴趣。这比那些与阵营有关的花边新闻更能说明一位候选人日后将成为什么样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