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金融时报:美联储实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

www.creaders.net | 2008-06-22 20:47:56  金融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美国出现“信贷危机”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胀也持续增长,对此应作何解释?这是一些互不相干的事件,还是一个更大图景内的不同部分?答案是后者。迄今为止,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局面尚未重现。但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以确保那一幕不会重演。

通胀是指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是过多货币(或购买力)追逐太少的商品和服务的结果。大宗商品价格的一次性跃升不是通胀,也不一定会引发通胀。但大宗商品相对价格的持续上涨则是一场通胀的征兆。

每当需求过剩的时候,最先涨价的总是价格灵活的商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价格也因此成为衡量压力的标尺。当我们回顾近年来发生的事情时,这一标尺亮起了红灯。高盛大宗商品价格指数(Goldman Sachs index of commodity prices)自2007年初以来已上涨一倍。同期内石油名义价格的涨幅为150%。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势已持续了6年半的时间。看起来,好象是在极其有限的提高全球供应能力上,施加了过多的额外需求。

其结果是,总体通胀出人意料地大幅攀升:市场对2008年全球消费者价格通胀的普遍预期从2007年2月的2.4%,跃升至2008年6月的4.3%。这种升幅尚称温和,但并不是太温和。预测水平亦是如此。如果人们习惯于认为通胀会以这样的速度攀升,这种想法很可能会植根于预期之中,从而带来可怕的后果。

然而,在美国和其它重要高收入国家的经济正在放缓之际,我们是如何开始陷入全球通胀的呢?近似的解释是,高收入经济体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而根本原因则要从全球供求的各种驱动因素中去寻找。

在需求方面,目前正发生两件大事:融合与失衡。由于融合,新兴经济体实现了加速增长,其中的翘楚是中国和印度。而由于失衡,则出现了为保持竞争力而采取的外汇市场干预举措。

伦敦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查尔斯•杜马斯(Charles Dumas)指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在正常年份,中国目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略高于四分之一,而全球新兴及发展中国家的总体贡献为70%。即使按市场汇率换算,在正常年份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也同美国相当。

另外,新兴国家处在持续发展的有利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劲的外部形势。许多新兴经济体在外汇市场中进行大规模干预,主要为了维持较高的出口竞争力及压低经常账户赤字。截至2008年3月的7年间,全球外汇储备攀升了4.9万亿美元,仅中国就增加了1.5万亿美元。事实上,目前储备的70%都是在此期间积聚的。“绝不会再这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遭受经济危机的新兴国家称;中国则表示,“一次都不会了”。
 
旨在保持出口竞争力的干预主义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果通常包括净出口迅速增长、低利率(以控制资本流入)以及货币基础扩大(尽管采取冲销措施)。中国经济过热,正是这三重影响的直接结果。

这些外汇储备多数掌握在那些或多或少明确盯住美元、并累积美国债务的国家手中。由此带来的资金流动为美国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提供了融资。但贸易逆差具有收缩性:对于任一给定的国内需求,贸易逆差将降低国内产出。因此,美国需要扩大国内需求,以抵消外部赤字的收缩效应。该经济体中的一些群体的支出要大于收入。最为重要的此类群体最终证明是家庭。因此导致如今“信贷危机”的美国家庭负债上升,是全球失衡的直接结果。

如今,走投无路的美联储(Fed)正试图再次扩大美国后泡沫经济中的需求。然而,这种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通过美元日益疲软以及与美元挂钩的那些过热经济体的扩张实现的。简单来说,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正在运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货币政策。但适合美国的货币政策,非常不适用于中国以及几乎所有与非正式美元区(或者就像一些经济学家所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Bretton Woods II)”挂钩的其它国家。

因此,事实证明,这种失衡不仅在过去起到破坏稳定的巨大作用,在美国泡沫破裂的情况下,未来将更影响稳定。当多数新兴经济体需要更紧的货币政策时,它们却被迫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的供应方面,几乎所有的消息都是负面的。不管人们对于长期内能源供应上升的可能性有多么乐观,他们都不可能对短期前景持乐观态度。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初期阶段的全球通胀。然而,对全球货币政策影响力最大的央行,却面临着后泡沫时代的信贷危机。由于全球经济强劲增长,能源价格的不断飙升使得美国后泡沫时代的困境雪上加霜。

这是一项全球性挑战。发达国家不再是全球经济的驱动力量:它们正在进口通胀。如果全球只有一家央行,一种单一货币,那么在全球潜在供应增速受限的证据面前,这家央行肯定会收紧货币政策。如果没有这样一家央行,正确的做法必须是提高汇率灵活性和控制国内通胀。

整个世界不可能进口通胀:如果所有央行都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其它国家政策的产物,那么结果肯定是全面过热。更糟糕的是,如果这影响到通胀预期,那么全球将令人沮丧地回到上世纪70年代。现在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决策者必须确保我们永远不会走到那一步。【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