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2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现在被称作大选“摇摆州”的佛罗里达州,这是他在奥巴马的拉票行程中首次亮相。克林顿是30年内唯一在佛州取胜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间是在1996年他竞逐连任之时。他与妻子希拉里在该州仍然很受欢迎。
10月29日,美国卡特中心发出一则简单的新闻稿,称将邀请中国一个代表团观摩美国总统大选,并表示这是该中心第五次邀请中国官员和学者观摩美国大选。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3日载文《“冷热之间”看美国大选》,文章指出,与四年前同样受卡特中心邀请赴美观摩大选的中国代表团相比,这次美国考察之行显得有些低调,多少人、来自什么机构、将在哪些选区和投票观摩,新闻稿中都只字不提。而上一次可不一样,中国代表团一共35人,分别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政部,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行程安排都介绍得清清楚楚。由于这批官员来自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和主管基层自治选举的部门,如此浩大阵容公开高调地奔赴美国考察总统选举,自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 |
这四名学者在中国一著名网站建立了“追踪美国大选”博客,内容涉及政党选举动员、选举机器、移民投票、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选举如何影响国家和公民等对美国选举制度的第一手观察,没有风花雪月、走马观花,而是内容深刻、每日更新,却仍阅者寥寥、少人问津,淹没在众多繁杂无序的资讯洪流中。
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辑思不久前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相对缺乏关注,中国精英对美国民主进程的关注度也正降低,因为他们越来越对中国正在创造一条自己的路抱有信心。当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断扩展的时候,对美国经验和思想的仰慕呈减少趋势。”
关注度的降温应该也和中国精英阶层对美国制度的瞭解不再像以往一无所知有关。美国选举制度成熟而稳定,四年、八年来无甚变化。而中国精英却随着自身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深入,出现了追随、坚持、疑惑、转移等不同方向的分化,整体关注度因此“趋冷”。但是,从媒体的角度看,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热度不减,有者因为实力的增强而投入更多的资源。他们对美国选举一个黑人、一个老人与一个女人竞选的新闻性、趣味性等更有市场价值的信息热情高涨。中国多家市场化的媒体派出强大阵容赴美采访,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派出学生记者团,打破以往只依赖官方通讯社的方式,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视角看美国,描述亲身见证的选举故事。
无论是精英学者“趋冷”的关注,还是媒体纷纷“凑热”亲临现场的实际感触,“冷热之间”的共性就在于通过制度的宏大比较与民情的微末体验,让中国人能够对美国看得、感受得更清楚一些。而这,才是决定自己未来道路时的重要参照。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政治局决议曝光 全盘否定习 |
2 | 央视画面泄密 习上海行出意外 |
3 | 传张又侠兵封中南海 政治局决议推翻习 |
4 | 幕后老人再出手 石泰峰飞升三级 |
5 | 牛皮吹大了 党媒连夜变调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