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狂潮不止,「国有化」近日成为美国最敏感且热门的议题之一。
20日华尔街股市因传闻花旗、美国银行两大银行龙头可能被「国有化」,股市市值一天刷掉千亿美元,可见国有化「杀伤力」之大;对华尔街或美国大街来说,银行私营天经地义,花旗、美银犹如美式资本主义象征,怎能让「社会主义」黑手染指?
但在史无前例的金融超级风暴狂袭下,「国有化」似乎不是美国人心里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实质上必须采取的「必要之恶」。
现在美国学界从新科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曼、前联准会主席葛林斯班、主流媒体评论家、长春藤名校学者、甚至共和党保守派,都在谈论国有化的可能选项,国有化,特别是1990年代瑞典模式的银行国有化,似已成为救银行的最后手段。
财长盖纳推出的金融稳定计画(FSP)包含对银行的「压力测试」,被视为国有化的事前「体检」;欧巴马政府当前避提国有化,可能是「避虚而务实」。
更重要是,美国早有银行国有化经验,1980年代末储贷危机后创立官方资产清空信托公司(RTC),运作约6年,清空储贷业不良资产,成效卓着,功成身退,RTC就是代表国家入驻金融机构,但解决问题后即撤离,重还私人之手;RTC与欧巴马政府推出的坏帐银行想法与作法相似,20年前做得很好,20年后没有理由不勇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