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做了两件事,可能会令部分美国人不开心。首先,是冷待奥巴马提出的减碳呼吁。其次,是主张要以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取代美元的地位。
但尽管在中国政府实施的总体经济政策中,无可避免会有一些对美国不利的地方,但最讽刺的是,恰恰在上述两个议题当中,中国政府采取的立场,其实比奥巴马的政策更加符合美国的真正利益。
中国反对签订新的“《京都议定书》风格”的环保协议,自有其道理,因为实施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将会大大打击出口工业,从而损害庞大中国劳动人口的就业机会。此外,签订新的国际协议也意味着新的国际监管机构的出现,这或多或少将会干扰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和方向,甚至影响到能源业等敏感行业的运作。
无独有偶,美国人亦有充足的理由去反对华府签署国际性的环保协议,同时亦应该参考中国政府的立场,去理解上述协议将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专家估计,美国国会正在审议中的“碳拍卖”方案一旦通过,将导致每名美国人每年的能源开支增加3千美元,并会使美国在2035年之前流失250万个职位。欧洲人鲁莽地订下了过于严酷的环保条例,现正艰辛地寻求治疗,方法就是乞求全世界去仿效她们。美国一旦再签署任何国际协议,处境将会落得如今天的欧洲一般。
在货币问题方面,美国人亦同样应该从中国政府的忧虑中得到启示。现在全球都在喧哗,要求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在这些噪音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中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忧虑。奥巴马推出“疯狂赤字”的财政预算案,需要出售大量的债券才得以支持,而中国政府目前持有约1万5千亿的美元资产,当美国出售越多债券,中国手上的美元资产就会贬值更多。
因此,中国力求解除美元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背后的原因就是不想眼看在崛起的过程中辛苦积蓄的人民血汗钱,会因为美元贬值而大大缩水。是故,中国政府在这个议题上的立场,当然是出于“自利”而并非“利他主义”,如果现在眼前有一种比美元更可靠的国际货币,中国想都不用想就会将资产转移到该种货币之上。
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外国(中国)政府,竟然会比美国的领导人更关心美国的债务问题?人们有理由认为,奥巴马和财长盖特纳等高官,理应会比中国的财政部长更能够明白,日渐积累的债务和日渐疲弱的货币,将会对美国的经济--尤其是就业市场--造成怎样的伤害。但目前看来,情况并不是如此。
下星期,盖特纳和国务卿希拉里将主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席间会讨论到气候变化、美国债务、汇率和贸易等议题。但最重要的是,双方需要减少天马行空的环保讨论,并增加货真价实的经济商谈。中国若首肯签署新的“《京都议定书》风格”环保协议,无疑于自毁经济长城,而美国亦不应如欧洲人般鲁莽地忽视环保的经济代价。因此,中美不如花更多时间去探讨有实利的经济问题,例如美方可尝试向中方推销关于进一步推行市场改革的好处,包括可藉此堵住美国国会中反覆出现的、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浪潮。
到最后,美国人最应该做的,是从中国政府的相关立场中重新严格审视自身。中国政府对于美国债务问题的抱怨和投诉,如同煤矿中的金丝雀的叫声,其实正在讲述一个未加修饰的、关于美国经济生死存亡的现实。而最能反映这个现实的,就是经济增长和职位等冷冰冰的数据,并非一般政客的狡辩和国际峰会的公报所足以模糊和掩饰。对于这个现实,美国人会希望,奥巴马至少应该像中国政府一样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