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双方除了谈及双边关係,还会涉及到诸如地区冲突、环保、全球经济复苏等重大全球议题,令「G2」或是「中美共治」的说法再度浮现。中美双方均声称不同意该说法,而在南海问题、朝鲜局势等地区问题的背后,实质上也是中美之间的角力。有学者认为,「G2」概念在经济上更易成立,在政治上则有争议。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发表署名文章披露,2010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在飞机上致电胡锦涛,谈及中美关係及朝鲜半岛局势,通话过程中飞机降落,很多人在机场等着迎接奥巴马,奥巴马坚持不下飞机,一直与胡锦涛讲了一个多小时才下飞机。由此上溯,奥巴马在上任第一年就访华,上任以来与胡锦涛会面7次之多,包括此次以国事访问规格接待胡锦涛,亦显出他对于两国关係的高度重视。
「G2」最早由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长伯格斯登(Fred Bergsten)在2009年6月提出。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形容,中美如一架飞机的两翼,引领全球经济起飞。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意识形态差距很大,不少学者据此辩称「G2」不可能实现。孙哲表示,中美去年矛盾激化,在南海、朝鲜半岛冲突突显,但指副外交部长崔天凯也提及「中国愿意尊重美国在本地区的合理利益和存在」,意味中国抱有既认可、又对抗的「若即若离」心态。
在此「大局」下,以往备受关注的美国就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压,现时似乎声音较小。虽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日前称,会向胡锦涛提出要求释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但在两国大局下,预计此次美方在「胡奥会」上不会将人权作为重点话题,只会例行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