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报道,美国大选年的特色,在于现任或挑战的一方,都 要找出一个目标穷追猛打,显示自己是一个有所为的总统人选。今年看来,这个目标落在中国头上的可能很大。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周的国情咨文五次提到中国,他以极富煽动的言辞来显示他的改善经济及就业情况的决心。这些言语内容包括“在中国做生意的代价愈来愈高”、“针对中国的贸易法案几乎是上届政府的两倍”,他并说要设立委员会,专责调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不公平贸易行为”。这些狠话以前有些美国总统曾经说过,包括克林顿。但若论到语气之严厉,奥巴马肯定是20年来之冠。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到了决生死的一年,所有足以转移焦点的国家都可能被用来当箭靶,帮助政客渡过难关。今天中国面对的情况,80年代日本也曾尝此滋味,当年美国政府在汇率上压迫日圆升值,国会议员则用大铁椎砸破日本汽车,以此表达对日本的巨大对美贸易盈余的不满,美国社会称之为“痛打日本”。美国政客向选民交出工作清单而不是成绩表,矢言要做出成绩,把这些“以不公平手段取得贸易盈余”的国家打倒。选民若收下,政治危机又过一关;苦的是日本,《广场协议》迫使日圆升值,后遗症是到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日本经济仍未能复苏,但美国的出口贸易也未能收复失地,因为日本退下,中国取而代之。
中美贸易由克林顿年代的年年评核最惠国待遇,到今天美国多次把中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表面原因是美国出口中国货品的总值,少于中国出口美国货品的总值,这一差距近年只有拉开的趋势而不见收缩。美国一贯认为,这是两个“不公平”原因导致,一是人民币汇率,二是贸易手段。这两者必须予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在过去一段相当长时间都持续升值,要人民币像美国期待那样一步到位是不现实亦不合理的做法;其二的贸易手段,90年代吵得震天价响的知识版权,经过双方努力,今天已不再是主要障碍。反而,中国一直希望从美国采购的货品,例如民用高科技产品,美国一直以战略物资角度来处理,不予出口,这种高价值的产品,本来大可缩窄美中贸易差额,可是一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民意只有四成多的奥巴马,深明今年大选年要拚的是经济,就是派出美军把伊朗炸个稀巴烂也不可能挽回民心,只有复苏经济就业增长,才可以达到连任的目标。事实上,奥巴马政府最近的连串动作都朝这一方向,这包括放宽一些国家的入境旅游签证,联储局则开宗明义表示低息环境还要持续至少两年,克林顿1992年竞选总统时说过的一句“蠢材!问题在经济”说到底仍是金石良言。
尽管美国政府及国会都否认以中国为敌人,但这一态势已是不言而喻。刚过的这个星期,美军重回菲律宾之说甚嚣尘上,美国虽否认会以菲律宾为军事基地,但却没有否认会有军舰停靠当地。这些明刀明枪的军事部署,谁都知道是针对中国而来,朝鲜半岛局势或许会稍有紧张,但美国若因此增兵西太平洋,兵力应在东北亚而非南中国海。半年以来的连串动作,美国在政治上包夹中国(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军事上针对中国(重回菲律宾、调兵澳洲)、经济上挤压中国(国情咨文的点名批评),美中关系在尼克逊访问中国40周年的今天,显然会面临考验。
前国务院总理朱熔基曾经说过,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前半句是今天两国关系实的写照。至于后半句的“坏也坏不到哪里”,在今天的形势看来,使人质疑;下月中旬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未来的中国最高领导人遇上志切连任的美国总统相遇,谈得如何,是中美关系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