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加州蓝鳍吞拿染日本辐射 政府仍称安全

www.creaders.net | 2012-05-29 16:14:32  明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美国加州对开太平洋海域发现含辐射蓝鳍吞拿鱼,疑是去年福岛核灾后,蓝鳍吞拿鱼游经排放辐射污水的海域时,吸入放射物质所致。虽然专家强调有关蓝鮨吞拿鱼辐射含量很低,即使进食亦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但今次发现已显示福岛核灾产生的辐射会随海洋生物迁徙广泛传播,速度远比风力及海流传播快。

  去年311福岛核灾后,用作冷却核反应堆的辐射污水多次流入大海。美国史丹福大学霍普金斯海洋研究站的专家马迪根(Daniel Madigan)率领小组研究并发表报告。报告称,去年8月(即核灾5个月后),科学家在南加州圣迭戈附近的太平洋水域,捕获15条蓝鳍吞拿鱼,并对其肌肉组织进行测试。捕获的蓝旗吞拿鱼均为重约6公斤的幼鱼,相信在核灾发生1个月后由日本横渡太平洋抵达加州沿岸。

  鱼体铯浓度核灾前10倍

  测试发现,所有样本的体内均含有约5贝克的放射性铯-137,为核灾前蓝鳍吞拿鱼平均铯-137含量的5倍,另亦有微量铯-134,整体放射性铯浓度,约为福岛核灾前所录水平的10倍。

  专家指出,铯-137因过去的核试而在海洋中长期存在,不过铯-134则几乎不会出现在海洋中,因此估计在蓝鳍吞拿鱼体内发现的铯-134,都是从福岛核灾而来,而鱼体辐射水平上升,相信亦与福岛核灾有关。

  蓝鳍吞拿鱼一般在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西太平洋繁殖,幼鱼会在当地停留数年后,才迁徙至东太平洋。

  鱼群迁徙传辐射较风快

  专家估计,由于去年福岛核电站散发大量铯-137等放射物质,这些物质不会立即沉到海底,而是在海面一带流动,在附近活动的年幼蓝鳍吞拿鱼,可能透过唿吸或进食含辐射的猎物等途径,吸收海中辐射,之后随迁徙而将辐射扩散至美国沿岸。这说明辐射物质经海洋生物传播到美国的速度,可比经风力或海流传播的时间更快。

  辐射量上限1/10 进食安全

  不过马迪根强调,测试中的蓝鳍吞拿鱼辐射含量,只为美日规定上限的十分一,即使进食亦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他表示,核灾后,蓝鳍吞拿鱼体内的铯-134水平应曾比正常水平高40%至50%,但因铯-134半衰期短,因此在吞拿鱼成长期内已稀释或排出体外。专家将继续监察从日本迁徙而来的蓝鳍吞拿鱼辐射水平,并建议扩大监察其他曾在日本附近觅食的生物。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