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前两天刊登了一篇特稿,借美国总统奥巴马今次东南亚之旅探讨他跟国务卿希拉莉的「伙伴」(partnership)关系。有些细节写得相当有趣,例如两人在缅甸跟民主派领袖昂山素姬会面时,希拉莉提早到场,但只是在昂山素姬的寓所外等候,没有即时入内跟昂山素姬打招唿或寒暄。直到总统车队到达,奥巴马下车跟昂山素姬握手寒暄后,希拉莉才走近两人。这个时候昂山素姬忽然像发现老朋友那样走向希拉莉,给她一个热烈的拥抱(big hug),跟对奥巴马的官式欢迎握手截然不同。
希拉莉作为国务卿当然不能抢总统的风头,她谨守分际在公开场合退居二线是应有之义,也反映她知所进退。但希拉莉风尘僕僕,四处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却为她赢得友谊与尊重,跟昂山素姬的私人交情只是其中一些成果。事实上跟她的前任相比,希拉莉的足迹更广更远,外访的次数更多。据统计,她在四年任期内累积飞行了接近一百万公里!近两天,她又因为以巴局势吃紧突然决定由柬埔寨飞到以色列及埃及,进行穿梭斡旋。不管她的外交斡旋有何成果,希拉莉的飞行里数之多肯定前无古人。
不过,特稿的重点还在奥巴马与希拉莉这对政治伙伴在未来四年有何变动。众所周知,希拉莉已表明不会在下届政府再担任国务卿,希望可以休息一下。问题是她休息是真正归隐田园还是要走更远的路,还是要再次挑战白宫宝座。
2008年大选希拉莉本来是民主党的首选,大有机会击败已成过街老鼠共和党,成为白宫的主人。谁知中途杀出一个奥巴马,令希拉莉多年盘算落空,最终只能成为国务卿,她的心结,她那份壮志未酬的感觉肯定浓烈。再加上希拉莉从来是个不易认输的人,是个下了决心就不轻易退缩的人,她在2016年捲土重来不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2016年民主、共和两党都有点青黄不接的味道,老的太老、新的又未能担大旗,正好出现一个真空期让希拉莉再战江湖。此外,不少分析家估计2008年出现第一个黑人总统后,选民大有可能想在2016年选出一个女总统,再创历史。假若真有这股情绪,希拉莉固然是合适人选,曾在2008年代表共和党选副总统的佩林(Sarah Palin)同样有可能披甲上阵,形成一场女将对决。
据说,希拉莉跟奥巴马在泰国参观佛寺时,寺中有僧人曾预言希拉莉会是下任总统。预言是否成真当然要四年后才知道,但希拉莉的政治能量实在不能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