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院通过解决「财政悬崖」方案后,美国各大传媒各自为方案罗列赢家与输家。有的认为最大输家是茶党及自九十年代以来游说国会永不加税的团体,有的认为是众议院议长博纳,偏向民主党的传媒则认为奥巴马也是输家,因为他无法借势全面取消小布殊2001年的减税措施。赢家方面同样纷纭,有的认为副总统拜登最后关头发功促成协议,领了头功:有的认为是失业工人,因为失业保障可以延长一年。
正如所有公共政策那样,任何更改、修订都有得有失,都会产生输家赢家。不过,政治上的得失有时候不能只看表面或即时的效果,更要看中长期的效应,例如九十年代美国两位总统老布殊及克林顿先后加税处理不断上升的财赤,法案通过时不少人嗤之以鼻,老布殊更因此而失去白宫宝座,无法连任。但加税后政府收入稳步上升,再加上经济好景,失业补贴方面的开支下降,结果美国政府到九十年代末期终于录得财政盈余,扭转20年来财赤不止的困局。
另一个例子是小布殊的大幅减税政策。2001年上台后,小布殊以盈余可能太多为理由推出大幅减税方案,并得当时的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公开支持。过不了两年,美国经济下滑,加上发动两场中东战争,美国政府立时从盈转亏,国债负担从四万多亿急剧增加一倍;后来为了救市又再推出赤字预算刺激经济,最终令财赤及国债升至难以承受的地步。
至于政治人物的得失输赢同样难断。力主「永不加税」的游说团体无疑受挫,但众议院内的共和党人包括议长博纳却不一定是输家。应该看到,今次「财政悬崖」方案不是个全面解决财赤的协议,而是斩件式的做法,先解决迫在眉睫的加税问题,其他如削减开支、国债上限等棘手问题仍未处理。由于共和党在加税问题上已先作妥协,放弃不肯加税的僵硬态度,他们在下一轮角力中便可振振有辞逼奥巴马及民主党在医疗、社会保障及福利开支上作较大让步,甚至可以利用国债上限这个计时炸弹作武器。2011年提升债务上限谈判已为共和党带来不少好处,令奥巴马政府进退维谷。这一回博纳等共和党人大有可能重施故伎,把美国政府推向破产边缘,逼民主党同意削减各项开支。可以说,今次角力共和党只是输掉第一回合,第二、三回合他们仍有可能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