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国政府5月31日释放了5名关押在古巴关塔那摩监狱的塔利班成员,以此换取遭阿富汗塔利班俘虏的唯一一名美军士兵伯格达尔(Bowe Bergdahl)。这一事件看似完全符合美国一直宣称的“不会把自己的任何一名士兵丢弃在战场上”的价值观,然而其所一贯坚持的“不同恐怖分子进行谈判”原则却也因此被打破。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7日在白宫玫瑰园演讲时曾强调,“我们的外交政策10年来将太多注意力放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上,是时候把这一页翻过去了”。奥巴马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向恐怖主义“妥协”的方式终结“后9·11时代”,反而在现实当中呈现的则是美国内政、社会的分裂。
并且与美国政界对“换囚”批评相伴的,还有美军对伯格达尔是一名“逃兵”不值得拯救的激愤。随着事件的进一步披露,这位刚刚被解救的美国大兵非但不是一名战场英雄,更被其往日的战友指为是一名厌战的“逃兵”,并很有可能已导致至少6名美军士兵在搜寻他的过程中不幸殒命。另据自称接近过伯格达尔的“哈卡尼网络”组织成员表示,伯格达尔还曾宣布自己是一名“圣战战士”,并早已皈依塔利班组织。事件发生后,美国防长哈格尔(Chuck Hagel)于1日突访阿富汗,并对士兵们完成与塔利班换囚表示感激,但他在讲话中未收获任何掌声。
然而,尽管对于“换囚”一事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疑问,但奥巴马选择了再次绕开国会,单方面实施这一“换囚”计划。他考虑更多的并非被释放的5名塔利班人员会再次重返战场,亦非其可能面临的质疑,他本人也已明确表态不会对这一行为进行“道歉”。奥巴马似乎对卡塔尔能够确保该5人不会再对美国实施威胁有着绝对的信心,同时也无惧各方的批评之声,其目前更醉心于如何推进自己设定的撤军阿富汗路线图。
誓愿成为“和平总统”的奥巴马满怀激情就任美国总统时,就确立了迅速结束美国介入对外战争的目标,而伴随2011年底美国脱身伊拉克,留给奥巴马的最大难题成为如何实现从阿富汗撤军。作为小布什政府的遗产,阿富汗问题实际上已经打下了奥巴马的烙印,而他也希望能够借“负责任”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其转变成为提升自己历史地位的垫脚石。然而无论是利用增兵计划实现速战速决,以及通过签署《美阿双边安全协议》达成撤军安排均遭遇挫折后,面对将近的任期,奥巴马似乎再也无法坐等局势朝目标方向缓慢发展,急于着手结束“后9·11时代”。
“绝不与恐怖分子谈判”(No negotiation with terrorists)是自2001年美国全面反恐战争打响以来,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也正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对阿富汗塔利班实施重兵围剿。然而,在表面上坚持“不与恐怖分子谈判”这一“底线”的同时,美国却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时断时续地与恐怖分子进行接触和谈判。
消息显示,至少从2011年起,奥巴马政府就已在同塔利班进行接触,并与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Mullah Mohammad Omar)的代表在德国、卡塔尔等地举行了多轮会谈。尽管美国方面对此并未承认亦未予以否认,但随着美国设定撤军阿富汗日期的临近,奥巴马急于从阿富汗脱身令这一问题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而此次美国通过与阿富汗塔利班进行谈判进行交换战俘更是开创一个不好的先例,分析指出,美国的这一做法或将进一步激励全球的恐怖分子攻击或绑架普通民众作为谈判的筹码。
当奥巴马在欧洲、中东以及亚洲接连遭遇挫折,被贴上“软弱”标签的时候,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并助其挽回颜面的就只剩下撤军阿富汗,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美阿双边安全协议》尚未签署,但其仍坚持于27日公布了美军的撤兵计划,而此次的“换囚”事件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一直以来,奥巴马似乎都是一个擅长“审时度势”之人,在第一任期将至时,他便“适时”地利用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令支持率处于历史低点的自己再次人气飙升,而现在尽管时机尚未成熟,但宣布撤军阿富汗不失为一个为其饱受批评的外交表现争分的好方法。
就在奥巴马政府试图以“换囚”走出自己撤军阿富汗第一步的同时,当年高举反恐旗号进入阿富汗并推翻塔利班政府的美国还在努力通过为塔利班正名,以证明自己此次行动的正当性。美国国务院6月3日公开辩称,美国与塔利班进行的是战时的囚犯交换,阿富汗塔利班并不是国外恐怖组织,只是行政命令下的特定恐怖组织,两者是不同的。诚然,在目前美国务院对外公布的恐怖组织名单上并没有阿富汗塔利班,只有巴基斯坦塔利班,但这并不能掩盖自2001年起美国就将阿富汗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等一同视为恐怖组织,并给予无差别打击的这样一种事实,而正是这样一种前后矛盾的举动也凸显了美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为我所用的双重标准。
在应对全球恐怖主义的问题上,美国的出发点始终是本国的国家安全以及利益,在针对阿富汗进行大范围反恐行动中,即便美国多次“误及”民用设施,并造成无辜平民伤亡,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停止行动的理由。但与此同时,发生在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恐怖袭击活动却往往难以获得美国的承认,并通常被视为当地政府行政不当引起“暴力行为”。“9·11”事件后确立起来的反恐概念正逐步被美国所异化,成为其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
从2001年到2014年,美国在阿富汗反恐已步入第13个年头,尽管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但阿富汗经济以及社会也都因遭受重创,短时间难以重启。打着退出战争旗号上台的奥巴马显然无法接受任期内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而阿富汗卡尔扎伊(Hamid Karzai)政府在美撤军问题上的不合作也令其深感头痛,不得不另寻它法。28日奥巴马在西点军校讲话时曾强调,要与国内有恐怖主义网络建立巢穴的国家进行有效合作,但仅在3天后,便将之抛诸脑后,绕开阿富汗政府同塔利班进行“私下交易”,曾经在叙利亚问题上“划红线”的一幕如今再次上演,奥巴马自己用行动证明了美国总统说过的话有时并不能算数。
上世纪九十年代好莱坞曾拍摄过一部名为《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的影片,讲述了恐怖分子劫持美国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的故事,当时,正在专机上与恐怖分子周旋的美国总统马歇尔(James Marshall),对正在美国处理危机的女副总统白涅特(Kathryn Bennett)发出掷地有声的指示,“美国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在美国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向恐怖分子低头的记录!”,但将其放在今日,却是何其的讽刺,美国不仅向恐怖主义“妥协”,更以堂而皇之的理由与其进行交易。
“后9·11时代”美国所进行的反恐战争,一方面未能有效地消灭恐怖主义势力,反从一定程度上导致极端势力的进一步蔓延以及扩散,甚至有美国本土化趋势,全球安全形势愈趋复杂。此外受其影响,世界各地反美情绪也被进一步激发,并且伴随全球经济危机以及监听丑闻等一系列因素,美国的国际形象遭到严重损害,国际地位不断下滑。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现实,奥巴马妄想借“换囚”以及撤军阿富汗彻底摆脱困局,终将受挫。 (禔靖 撰稿)
最高法一锤定音 保住了“奥巴马健保” | 她庆幸与奥巴马“没有生儿子” 原因令人意外 |
奥巴马家外两位女特工内斗,执勤丑闻引风波 | 奥巴马的光环已消失 |
震惊全美 拜登病了 川普要查奥巴马 | 哈佛无惧“断粮”反抗川普 奥巴马力挺 |
与奥巴马离婚了?米歇尔罕见打破沉默回应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为什么不建议女生穿瑜伽裤?看看这3组素人 |
2 | 马斯克组党参加2026选战 民调支持率显示… |
3 | 张又侠战略布局 拱卫首都 合围东部战区 |
4 | 金砖峰会登场,“抗美集团”崩盘了? |
5 | 习近平缺席金砖,是因“有更要紧的事”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