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梁彼得事件后的亚裔与非洲裔关系

www.creaders.net | 2016-04-19 19:44:17  世界周刊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就华裔与非裔社区的相互了解而言,纽约华警梁彼得事件后,两群体间的紧张关系应是起于“无知”,而非“误解”。

  根据人口统计,2000至2010年纽约市华裔增长37%,目前约有60万人,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群体。若考虑白人迁出、非裔持平,及西语裔成长明显减缓等趋势,快速增加的华裔人口将属纽约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

  纽约市华裔一大特色是75%在美国境外出生,因新移民偏好集居,传统华埠、布碌仑日落公园、皇后区法拉盛之外,在越来越多区域,华裔都属于最大移民族群 。布碌仑的班森贺,拥有最多中国出生者,约3万1000多人。

  许多移民挣扎求生存,加上语言障碍,多与同族裔交流,对于美国社会了解有限,对非洲裔为人权奋斗的历史所知不多,也不清楚奴役、种族压迫对非裔造成的伤痕有多深。最明显的是,当他们想“主流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许多白人对非裔的偏见。

  这很讽刺,以老移民而言,我这一代的亚裔了解非裔抗争的历史价值,各种肤色的少数族裔也因此能享受法律上的平等。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年轻活动份子时,自认属于受压迫的“第三世界族群”。以美国的定义,就是非洲裔、西语裔(纽约主为波多黎各裔)及亚裔。

  我们并非没有冲突,但属于“水平式”,一种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非裔与华裔相遇的起点,是19世纪中期,多数在加州及纽约市,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曾被禁止成为公民,或像非裔直到南北战争后才有投票权,不准在法庭上指证白人嫌犯,禁止读公立学校或跨族裔通婚等。

  然而,两个族裔曾在低技能的廉价劳工市场彼此竞争,如洗衣工、火车行李员、铁路工人,及许多低层次的采矿工等。1860年晚期,南北战争之后,华人被征召至白人拥有的南方农场,顶替被解放的非裔。

  1882年排华法案实施,未离开者遭到迫害、屠杀、处以私刑,只能四处流浪,最后被迫住在族裔隔离的犹太区,工作机会极有限,只有餐馆、洗衣、家仆等选择。1965年移民法案签署后,许多华人回到美国,重头体验当一个新移民的日子。他们遭受种族歧视,但没有非裔生为美国有色族裔受压迫的历史经验。

  目前华裔人口背景多元,我想专注于打工族群。他们通常在自己的族群中居住、工作,对多数美国人而言,像是被边缘化,几乎隐形的一群人。虽然时有冲突,但他们与非裔的互动十分有限。不论在学校、或于非裔社区开店,华裔常抱怨自己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非裔则认为华裔挤压了他们升学、求职、经商的空间,但两者很少有机会就此公开对话。

  然而,这种情况正快速改变。当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尤其是其子女在寻找工作时,通常会偏好政府机构、医疗保健等行业,直接与较早进入相关领域的非裔竞争。华裔常自认遭非裔利用资深的优势排挤、阻挡升迁。两个族群也因为申请平价住宅而产生矛盾。当大量华裔涌入传统非裔社区,常被视为社区“贵族化”的始作俑者。

  华裔移民日增,与非裔的接触机会也将随之增加,但双方仍无体制化的对话与协调管道,能用来解决或预测可能的冲突。双方的领袖总想“政治正确”,不愿责备自己同胞,也不想背负“仇视移民”之名。该是时候放下“政治正确”了,在矛盾升级前,正视一些重要议题,彼此沟通、互相了解。

  两族裔可合力检讨梁彼得事件的角度很多,比如要求纽约陪审团系统更一致、透明、公平,尤其是涉及警察杀死平民的案件。我们应了解警察单位需为此事负责,特别是警校招生、训练、分派危险巡逻任务给新手时。也必须要求改善政府楼安全设施。

  总之,我们应认清在高度族裔化的美国,有时不得不透过族裔眼镜看事情,但同时也应以沟通降低矛盾。方法之一是在教育系统加强提供少数族裔研究课程,并成为所有美国人的必修课。  (作者邝治中为纽约市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