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李敖看杨振宁老少配:是所有82岁男人的愿望

www.creaders.net | 2004-12-16 20:40:05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台湾联合晚报16日消息,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小妻子,看在69岁的台湾作家李敖眼中,只有三个字:「很正常」。李敖说,这是任何一个82岁的男人都会有的愿望,他更称赞「杨振宁打破了张忠谋的定律」,因为张忠谋的太太没那么年轻。

李敖的太太「小屯」小他29岁,但李敖提起老少配,出现罕见的谦虚,他说: 「我论年纪不如杨振宁,论财产比不上张忠谋,论长相不如我太太的偶像马英九,我比不上!」。

小屯19岁认识李敖,当时她因一双长腿和亮丽的外表,在路上引来李敖搭讪,两人恋爱八年多才结婚,到今年正好相识满20年。李敖太太今天提起当年,笑着强调和杨振宁的婚姻大不同。

外人眼里,李敖总是强悍凌厉,粉丝又多,常以为做他老婆「压力很大」,却鲜有人知道小屯从不是依附丈夫的小鸟;她笑说自己「不温柔、不逆来顺受、很不好欺负,绝不怕李敖」,家里大小事全由她决定,生气时也会骂老公,更会吐槽说他爱吹牛。李敖就只是嘿嘿一笑,不回嘴。

李敖曾公开坦承,他的财产全在老婆名下。李敖太太透露,李敖赚的钱全都乖乖交给她,不但从不过问钱用在哪儿,每月也只领一点「零用钱」。

李敖太太说,在她心中,年纪从不是问题,可以和李敖相处20年,关键在于个性。李敖做人大器,尊重她,在乎她。而她自己的个性强硬,直来直往,有什么说什么,又没心眼,绝不矫柔;更让一生对抗强权与机巧的李敖,和她在一起,终能卸下武装,舒服自在。


钱穆、金庸、柏杨 都是老少配


台湾联合报披露,港台艺文界「老少配」的例子不少,初时虽引起社会侧目,但多能「喜剧收场」,恩爱携手一生。

金庸的太太林乐怡比金庸小了足足二十六岁,金庸对两人的相遇讳莫如深,传言金庸是在一间茶餐厅遇到当时不到二十岁、当女侍的林乐怡,当时金庸经营的明报陷入瓶颈,林乐怡鼓舞了金庸,也点燃两人的爱情火花。

婚后,金庸的生活起居都由太太一手打理。金庸爱旅行,想到那就飞到那,复杂手续都是太太处理;金庸一天花十个小时在阅读、修订旧作,能让他抛开俗务的幕后功臣也是太太。

国学大师钱穆六十二岁时与当时二十多岁的学生胡美琦结婚,金庸曾在「神雕侠侣」后记提及,他亲眼见到这段师生恋的结果非常美满,是「爱情至上」的佳话,充分反映了自己的心情。

「男欢女爱就好了,你管他呢!」谈到「老少配」,与柏杨相差二十岁的太太张香华大笑。「我和柏杨的婚姻已维持二十七年,已经破了他其他的婚姻纪录。」张香华是柏杨第五任太太,与前四任太太比起来,两人年纪相差最悬殊,却维持最久。

张香华三十多岁时在朋友聚会上遇到五十多岁的柏杨。当时柏杨刚出狱、两人在半年后闪电结婚。婚后,张香华协助柏杨注释资治通鉴,现在则担任柏杨的「大陆经纪人」,代替他到大陆开学术研讨会、处理版权。张香华近年迷上佛朗明哥舞,学舞时,柏杨还会搬把椅子在旁边看。「我是他人生的经纪人。」张香华形容两人间的关系,「男人都没有生活能力,需要太太来协助!」她打趣:这可能是「老少配」的原因之一。

文坛大师梁实秋与明星妻子韩菁清相差三十岁,两人相识时,梁前妻程季淑过世未久,梁还写了「槐园梦忆」一书倾诉对程的深情。书出版不久,梁便与韩陷入热恋,引起社会议论。


梁实秋与韩菁清相差30岁 当初不被看好


联合晚报记者杨升儒报道说,82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28岁的硕士生翁帆订婚,喜讯震撼两岸,不亚于当年文坛大师梁实秋与歌影坛才女韩菁清谱出的黄昏之恋。杨振宁与梁实秋都是在丧偶后再传佳话,不过梁实秋在当年风气还保守之时再娶韩菁清,曾引起诸多议论,但两人仍十分恩爱,直到梁实秋病逝。

作家季季指出,梁实秋与韩菁清两人相差30岁。梁实秋与元配程季淑感情笃深,不料1974年程季淑因为意外去世,梁实秋哀恸不已,还曾写了一本名为「槐园梦忆」的书,回忆他与夫人从相识、相守到分离的故事。但3个月后梁实秋遇到韩菁清,韩菁清对梁实秋非常崇拜、仰慕,两人产生情愫,并开始交往。

季季指出,梁实秋与韩菁清交往的消息传开后,大家都相当不谅解梁实秋,认为梁才刚出版回忆元配的书,就另结新欢,加上韩菁清与梁实秋相差30岁,比梁实秋的女儿还要小4岁,韩菁清又是影剧圈的名人,背景有相当的差异,因此不但没得到大家的祝福,梁实秋的许多门生与朋友,甚至还组了「护师团」,公开干涉、反对他们的恋情,许多人还拒绝与梁来往。

不过梁实秋与韩菁清并没有被打倒,季季指出,两人婚后十分恩爱,在没有后顾之忧下,梁实秋后来花了10 年完成「英国文学史」的翻译,朋友们这才开始肯定韩对梁的贡献。


众说纷纭“老少配”



香港苹果日报消息,香港耆康会负责中老年单身人士服务的高级经理(发展)梁燕燕认为,年轻女子与年长一方只要兴趣及心态相近,女方不介意与男方相隔数个年代,男方对新事物保持兴趣,贴近时代生活,两人绝对可以合得来。

梁燕燕指婚姻由多方面组合而成,以往有实例证明八十多岁老翁仍可添丁,可见「老人系生得到仔」,但生育前应考虑子女的未来。

她又指杨振宁是著名学者,有其过人魅力,有女子对学者特别倾慕;长者则亦普遍喜欢比自己有活力的异性,因此可谱出忘年恋。

而泌尿科专科医生郭天福则表示,八成八十岁或以上男性有严重阳痿问题,因随年纪愈大,患血管疾病的机会愈高,但年事已高的男性一般都不关注性能力,只有小部分高龄男士仍有心有力,但他们必须充满活力,心理健康及没有血管退化、高胆固醇及高血压疾病,亦不曾中风。「好似杨振宁□大年纪仍周围飞,讲学同做研究,身体应该仍然好健康。」

另据台湾中国时报消息,和杨振宁是校友的台湾老人大学副校长袁凌云现年八十岁,他坦承,男女结合,年龄相差过大并不适合,以杨振宁和即将新婚的妻子来说,一个是民国十几年生,一个是民国六十年后出生,不仅成长背景差太多,想法也完全不同。

袁凌云说,以他在老人大学看到个案,最多差距不过二十余岁,即使如此,多数仍然没有美好结局。对杨振宁的二度婚姻,他虽不敢说「不看好」,但却认为「不适合」。

老人福利联盟理事长简锦松现年八十五岁,他语重心长地说,老夫少妻在台湾其实很常见,短期内虽可得到快乐,但长期一定不会「白头到老」。除想法不同,生理一定会出问题,毕竟八十岁以上老人「很难发挥作用」,而婚姻要精神和生理都得到满足,双方才会幸福。



杨振宁喜讯E-Mail及其它


联合晚报消息,「知识通讯评论」半月刊披露了杨振宁日前给亲密朋友一封宣布他订婚消息的英文电子信函。电子信函全文如下。

“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绍我的未婚妻。

她的名字叫翁帆,她的朋友叫她帆帆。我现在也这样叫她。我们在2004年11月5日订婚。

翁帆28岁,出生在广东省潮州。致礼和我1995年夏天到汕头大学参加一项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碰到她。那个会议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因此学校挑选学生来作接待向导,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翁帆是我们的接待向导。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作的安排。

致礼和我立刻就喜欢翁帆。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她是英文系学生,英文说得极好。退出汕头之后,我们和她偶尔的有些联络。

大学毕业后,她结婚了,几年以后离婚。几年以前她进入在广州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很快将得到翻译系的硕士学位。

有如天意,因为好几年没有联络,她今年2月给我们一封短信。信是寄到纽约石溪,后来转到我所在的香港。也因此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逐渐熟识。

我发现现在已是一个成熟妇人的翁帆,依然保有九年前致礼和我特别欣赏她的率真。在我最近写的一首关于她的诗,其中有下面的几句: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恒的青春。

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们看到她都会喜欢她。

我也知道,虽然在岁数上已经年老,在精神上我还是保持年轻。我知道这也是翁帆觉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我们当然都清楚的知道,我们有很大的年岁差距。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都能够也将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奉献给我们的结合。我们的亲人都祝福我们。

请读一下下面的句子,这些句子帮助了我对于她在我生命中扮演的以及即将要扮演角色的感觉:

噢,甜蜜的天使,你真的就是--

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给我的老灵魂,

一个重回青春的欣喜。 ”


香港明报报道说,在同学眼里,高一米六三的翁帆长得纯洁大方,看上去比真实年龄要小得多。翁帆生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念的是广外英文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翻译班,将于明年七月毕业。在本科毕业后,翁帆在深圳一间高尔夫球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同学说,翁帆在学校里租了一间房子,这个学期由于课程不多,她在没有上课时常去香港。同学们都在忙着找工作,但翁帆看起来没有任何求职的「动作」,平时也似乎没有太多压力,可能有继续深造读书的念头。

翁帆的同学十六日上午回忆说,翁帆英文上佳、性格平和,大家对她印象不错,在班上不算太活跃;大家上课常碰面,但翁帆一直没有提过与杨振宁的事。今年三月研究生毕业论文定题目时,翁帆的题目就是「杨振宁的翻译思想」,她的导师还说这个题目很难写,不过最后还是通过了。

同学分析,翁帆跟杨振宁的接触,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频密起来的。后来,翁帆又主动将论文题目换成另一位翻译家──许渊冲,她说许是杨振宁介绍认识的。许渊冲在今年出版的《诗书人生》中,还写到「比并杨振宁」这篇文章,称赞「在我认识的同学中,杨振宁的成功,是天才、努力、命三种因素都具备的。」可见许渊冲和杨振宁两人关系密切。翁帆的导师和同学当时还半开玩笑:「翁帆,你好厉害啊,怎么论文找的都是这种大家级人物。」谁知玩笑话现在得到了验证。

关于杨振宁,苹果日报透露,他既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同时亦担任过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密使。一直不愿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的杨振宁,近年到处宣示其「爱国情怀」,并高调指摘「七一」上街反对《基本法》二十三条的五十万香港人,将对经济的不满,转嫁到中国政府及香港政府身上。难怪中国网友指,杨振宁已从科学家「转型」为社会活动家。

美国情报界有传闻指出,中美关系突破的关键,并非如世人所知、由中国主动之「乒乓外交」引发,而是由杨振宁藉申请回国,肩负美国政府试探与中方建交的秘密使命。中方接纳后,主动邀请美国球队访华,才有基辛格秘密访华,安排当时的总统尼克逊历史性访问北京。杨振宁后来曾半公开说,一生最自豪的成就,是成功推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今年七月一日前夕,自称「对香港有一些认识」的杨振宁,在官方新华社及香港左派主动掀起「爱国」大辩论后,高调地质疑「港人为甚么老辩论甚么是爱国?」杨振宁将「七一」游行归结为港人担心珠三角及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迅速,令香港失去优势,遂将政治制度的问题,怪在中国政府和香港政府身上,却绝口不提《基本法》二十三条的影响。

中国网民昨得悉杨振宁的「惊世婚姻」后说:「怪不得丁肇中对他不感冒,丁给人感觉特立独行,不哗众取宠,美国能源部三分一的科研经费在他手中。杨给人的感觉不大像科学家,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