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俄罗斯人看中国:国家形象好 国人印象欠佳

www.creaders.net | 2005-09-26 08:51:18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据环球时报报道,近年来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各领域合作全面推进,战略协作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发展则日益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受到俄各界的广泛关注,俄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在悄然发生变化。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对俄中关系的发展起什么作用?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呢?


中国形象变迁的三个阶段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俄外交部所属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亚·卢金是俄专门介绍中国的杂志———《俄罗斯与中国·21世纪》的总编辑。他向记者介绍说,中国形象在俄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月革命前的中国形象。卢金认为,18世纪以前,俄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西欧,俄国内的“西方派”认为中国对世界进步毫无用处,甚至可能会对欧洲文明形成威胁。19世纪起,斯拉夫派在俄影响越来越大,该派认为俄应走一条与西欧不同的特殊发展道路。在如何看待中国的问题上,斯拉夫派则认为中国文明和斯拉夫文明独立于西欧文明之外,三者地位相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成为当时沙俄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俄各界对此争论非常激烈: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为代表的一些重量级政治人物认为,俄是亚洲的一部分,主张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另外一些政治人物则认为亚洲是落后和野蛮的象征,俄的历史使命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输出欧洲文明。沙俄政府最终选择了企图在中国建立“黄色俄罗斯”的殖民战略。


这段时期,尽管俄政界对中国形象的负面看法占了上风,但俄文化界人士对中国却非常向往。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就情有独钟。托尔斯泰早期曾是“西方派”,后来他发觉西方存在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开始逐渐接触并了解东方思想。他曾三次给中国青年写信,强调要维护中国的传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拯救世界”。

第二阶段是苏联时期的中国形象。十月革命后,苏联将曾经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视为反帝斗争的天然盟友。苏中交恶后,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大辩论,苏方也因此将中国贬为“背离社会主义的陌路人”,组织了大量批判中国的文章。不过,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的启动,苏联的汉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分化,一些人认为应学习中国模式进行改革。中国的武术等传统文化在俄罗斯逐渐流行,有关书籍很快从地下转为公开出售。


第三阶段是后苏联时期。苏联解体使俄民众对本国以及世界的


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的看法也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民众,特别是边境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评价非常高,但这一热情并未持久。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经常受到俄罗斯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的诟病,“中国人口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也开始出现。不过,随着“休克疗法”陷入困境,俄一些重要政治人物和学者对西方模式产生怀疑,转而更加重视中国模式。这一阶段,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经历过苏中友好的中老年民众对中国的好感相对更多,年轻人则更青睐西方大国和日本、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


提起中国,俄罗斯人最先想到服装


近两年,俄罗斯许多民意调查机构对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一系列民意调查。这些调查表明,大多数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越来越尊重和好感,同时也有不安。


罗米尔调查中心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俄罗斯人在提到中国时最先想到的是服装(14%)、人口(9%)、大米(6%)、长城(3%)、小眼睛(3%)、共产主义(2%)、筷子(2%)、音频和视频的家用电器(2%)、绿茶(2%)等。


具有半官方色彩的全俄舆情研究中心不久前就“中国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民意调查。21.9%的人认为中国是友好国家和盟友,33.9%的人认为中国是战略和经济伙伴,24.1%的人认为中国是经济和政治上的竞争对手,4.3%的人认为中国是敌对国家或潜在的敌人(在俄远东地区,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占8.3%)。
过去,作为学习的榜样,中国不如西方国家有吸引力。在1990年只有4%的人认为俄罗斯应当学习中国,32%的人认为应当学习美国。最近几年这一数字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回答“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是否值得借鉴”时,41%的受访者认为“也许可以”,4%的人认为“完全可以”,28%的人认为“也许不能”,9%的人认为“完全不能”。对此,全俄舆情研究中心分析部主任列昂季·贝佐夫对记者表示,中国在艰难的条件下能够挺得住,并且成功崛起,这一点赢得俄罗斯人的尊重和赞叹。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也使俄罗斯人看到了自己国家复兴的希望,同时认为俄必须修改经济战略。


两大问题影响中国形象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俄罗斯有关中国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中俄两国政府注意:第一,“俄中合作,中方获益多于俄方”的观点在俄民众中散布很广。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2.5%的受访者认为中俄当前的经济合作方式有利于中国,24.9%的人认为双方受益均等,8.1%的人认为俄罗斯受益更多。俄罗斯舆论基金会2001年至2004年连续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也与之类似:对于“俄中接近对俄利大于害”这个问题,2001年俄民众表示同意的占66%,反对的有12%;2004年同意的降至47%,反对者增至22%。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副博士萨利茨基向记者表示,20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长,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俄罗斯国力则不断下降,俄民众在赞叹中国成就的同时当然有些复杂的情绪。不过,由于对中国了解不够,许多俄罗斯人从表面现象上得出结论:中国商品充斥俄罗斯市场,中国商人购买俄罗斯的企业,而俄罗斯为中国移民创造就业机会,却没有从中得到相应的好处。萨利茨基说,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是近年来俄民众的一种普遍观点。


第二,移民问题越来越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65.8%的俄罗斯人(远东地区为81.4%)对在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感到不安,认为应当严格限制。萨利茨基表示,移民问题需要中俄双方解决,特别要做好双方媒体的工作。


某些在俄中国人拖了中国形象的后腿


在谈到中国形象时,许多专家认为,在俄罗斯,某些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形象已被分开,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卢金指出,尽管近十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在俄民众眼中越来越好,但他们对许多认识的中国人却印象欠佳。据俄远东学者的调查,在远东的中国人受欢迎度很低,比许多国家差。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接触主要是在自由市场上。尽管许多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的到来活跃了当地商业,但多数人认为许多中国人不太遵纪守法,卖的东西质量不高。


俄学者建议中国今后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增进俄民众对中国人的好感,为两国关系发展增加民意厚度。首先是将经济合作放在第一位,深入俄各地区,并尽快改善两国贸易结构。调查结果显示,与中国合作越好的地区对中国的看法越正面。二是中国公司和商人要注意参与当地的公共事业或公益事业,为当地民众做实事,这有利于改变俄民众对中国人在俄“只取不予”的不好印象。三是在参与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上要注意方式方法,对移民、收购俄企业、商品质量等敏感问题尤其要注意。四是加大文化外交等软国力的影响力。萨利茨基等学者对记者说,俄民众对印度的印象一直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电影普遍受俄民众欢迎。中方也应利用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广搭友谊桥梁。中国人喜欢“多做少说”,这种含蓄的外交方式要有所改变,对有利于俄中关系的事不仅做了要说,而且要大力宣传。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