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组织挟持多名韩国人质引发的危机,可说击中了韩国领导人的最痛处。如果不是由于美国的压力,也许韩国根本不想派兵到阿富汗或伊拉克;但由于美国在韩国驻有2.9万部队防范朝鲜,所以美国人认为韩国应该“感恩图报”,支持联军在中东的任务。
如今,韩国总统卢武铉既要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在恐怖威胁面前不轻言屈服,但同时,其政府也深盼能说服塔利班改变主意,释放仍未受伤害的22名人质。在此之前,已有一名男性人质被枪决。
这班韩国人是在7月19日被绑架的,地点是阿富汗中部加兹尼省。本周三(7月25日),阿富汗当局在加兹尼省的卡拉巴格市,发现了该团韩国人的领队、42岁牧师裴亨奎的尸体,死者身体上有多个弹孔。
摆平塔利班的最快方法,是向他们支付巨额的赎金、以及加快从阿富汗撤走现时驻当地的200名韩国部队(以军医和工兵为主)。对于那些反对出兵中东、又要求美军撤离韩国的国内左派人士来说,这个做法也许问题不大。然而,在政治上,此举是不可能的。
韩国总统卢武铉本身持中间偏左立场,对朝鲜实行友好政策,但他这立场一直得不到美国的积极支持。近两三年来,韩国国内的保守派力量持续增强,在这些政敌面前,卢武铉有必要表现出坚定的立场。
而且,被绑架的韩国人全来自同一个基督教会,以“义工”团性质前往阿富汗。韩国不少基督徒都深抱保守立场,对现政府持不满情绪。考虑到这一点,卢武铉就更加不能表现软弱了。
韩国总统青瓦台强烈谴责人质被杀一事,又警告“负责的人”会面临严重后果,但没有表明是什么后果。
如今,韩国政府突然发现与它交手的,是跟朝鲜人完全不同的敌人。不过,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塔利班挟持人质,警告杀害他们;朝鲜则要胁韩国,警告发动核战。
反对卢武铉的传媒,强烈批评政府处理绑架事件的手法。例如在最新发展中,传媒就炮轰政府白白“糟蹋”了人质获释的机会。有报道指出,塔利班本来答应释放部分人质,但由于有侦察用装甲车驶到交换人质的现场,武装分子担心会遭其追捕,临时取消释放人质。
也许韩国人还可以对朝鲜核问题不以为然,认为那只是次要的事(首要的是两韩和解)。但塔利班绑架人质的危机却不同。比起签署协议诱导朝鲜弃核的外交磨蹭,一班以年轻女教徒为主的韩国人性命堪虞的危机,更令人感到贴身和震惊。
如果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中“被遗忘的战争”,那么朝鲜核问题就是被韩国人遗忘了、又或“升华”了的问题。当下韩国人视线的焦点,一是持续上升的股市,二是电视上播放的人质片段。
韩国人质问题,对美韩的联盟关系也有所意味。危机爆发后,负责亚洲军力部署的美国中央司令部总司令基廷上将说,如果韩国向美提出要求,他的部队可以“快速作出回应”。不过,他这番话只是帮倒忙──如果美国人现在还没有出手帮忙找人质的话,他们究竟会怎么帮助韩国呢?
不过,在美国总统布什而言,展示愿意帮忙的姿态已是唯一可以做的事。要知道,现在的布什政府宁可忘记朝鲜半岛,一心一意专注在伊拉克。
布什在2002年一月的国情咨文中,把朝鲜与伊朗、伊拉克一并列为“邪恶轴心”;但经过五年的洗礼,布什政府这种强硬的对朝立场已有所软化。
布什把朝鲜称为“邪恶轴心”以及丑化朝鲜领导金正日的言论,都曾引来韩国人不满的声音。面对朝鲜,美国和韩国政府的政策显然是有所冲撞的。华府希望对朝鲜展示强硬的手腕,首尔却寻求与平壤和解、友好共存。美韩双方都需要摆出灵活的外交态度,始能填补这方面的分歧。
从这方面看,在阿富汗发生的人质危机也有著相似的元素。美国希望说服韩国政府,坚持以强硬立场处理危机。在五角大楼眼中,塔利班绑架人质只是一种公然挑衅的行为。
同样地,美方也可以这么看朝鲜,要求任何人都不要给朝鲜吓倒。据其逻辑,去年七月平壤试射壤程大浦洞导弹,但导弹甫发展就掉进水里;其后十月进行地下核试,核爆当量也很有限,小得令人怀疑是否试爆失败。既然如此,朝鲜的恐吓并不足惧。
美国没有强硬对付朝鲜,显然是因为它不能冒上同时打两场仗(一场在伊拉克、一场在朝鲜半岛)的风险。现在,新保守派在华府势力大减,温和派占了上锋,以外交途径诱导朝鲜重回正轨的做法,已得到布什的完全支持。
可是,与极端的塔利班谈判却艰难得多;没有人知道他们(绑架者)是谁,也不知道该找谁谈判。
跟布什一样,卢武铉担不起同时两边受敌(朝鲜和塔利班)的风险。他也许可以在朝鲜问题上放弃强硬,但他不能在阿富汗危机中也软弱示人。也许,他会想在人质问题上表现出坚强意志,好留下一个顽强的形象。(Donald Ki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