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陆克文当选澳大利亚新总理后,本报特约记者独家采访到了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时的中文老师张典姊,为您揭开陆克文及其一家的中国渊源。
陆克文的中文“ABC”从“农业学大寨”开始 陆克文对中国的研究始于1976年。他在一次来中国演讲时透露,他后来才意识到,197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正是粉碎“四人帮”的那一年。
陆克文的中文学习涵盖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以及中国文学,一共学了5 年。有意思的是,他刚开始的学习内容是“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大学三年级时,他学习邓小平理论,知道了“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时,他和一起学中文的同学已能深入研讨“经济体制改革”等理论了。
○陆克文女儿 女婿是个华裔律师 用普通话谈情说爱 陆克文一家都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而在这个家庭里,还有一张中国面孔——他就是陆克文的女婿谢若谷,半年前刚与陆克文的长女结婚。如今成了澳大利亚下任总理的女婿,谢若谷笑言,他觉得有一点压力。
28岁的谢若谷从中国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亚,其父母是潮州人。陈浩琦说,谢若谷的普通话说得还有些磕磕绊绊,所以跟他人交流主要是用广东话和英语。据说,谢若谷还能说潮州话。
谢若谷是一名在银行工作的律师,曾住在陆克文的选区格里菲斯朗。在一次选举活动中,谢若谷懈逅了这位本地议员的长女,之后,同样从事法律工作的谢若谷和杰西卡开始交往。
谢若谷说,杰西卡和陆克文一样,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除了和他一起到中国很多城市旅游,自己也在学习中文。两口子还时常用普通话交流,共同进步。事实上,杰西卡和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陆克文在中国工作,杰西卡就曾跟着父亲在中国居住过一段时间。
为了选举推迟蜜月 今年5月,谢若谷和杰西卡在新郎曾就读过的学校里举行了婚礼。在婚礼上,陆克文坦言自己“有一点紧张”,但是,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我感到既高兴又自豪”。
除了嫁女的喜悦之外,能有一整天的时间不谈政治也让陆克文感到很开心。“自从我接手工党以来,没有一天是不谈工作的,”陆克文说,“我不得不说,‘摆脱’政治让我感觉很好。”
而对于成为陆克文的女婿,谢若谷则笑言还是有一点压力。
由于两人结婚时正值竞选活动最紧张的时期,因此,谢若谷和杰西卡没有马上出发度蜜月。这对新婚夫妇决定,等杰西卡结束在其父亲的竞选办公室的工作之后,再去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度蜜月。
○陆克文儿子 中文名叫陆雨德 父亲带儿子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复旦学生的老爸当上了澳大利亚总理!”这条消息这两天在复旦BBS上引起了师生们的关注。记者昨日上午从复旦大学了解到,陆克文的儿子名叫尼古拉斯·拉德,中文名叫陆雨德,曾在复旦留学半年,学习中国文化。
2004年2月到8月,尼古拉斯曾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获得者,来复旦大学做短期进修,学习中文。据了解,中国政府奖学金是中国教育部根据与有关国家政府、机构、学校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签订的教育交流协议或达成的谅解,对外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或部分奖学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学生可向当地中国大使馆申请。尼古拉斯当时就是向驻澳大利亚中国大使馆申请奖学金后来沪留学的。
凡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在年中都要接受一次评估,而老师给尼古拉斯的评语是:学习基础较好,上课时态度认真,踊跃回答问题,学习效率较高。
另据陆克文自己透露,2004年,陆克文在上海时曾带当时还在复旦大学学中文的儿子去了中共一大会址参观。
○陆克文 别忘了他的英文名叫凯文·拉德 会唱京剧折子戏 1977年,张典姊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设了一系列中文课程,陆克文就是她的学生之一。据她透露,陆克文当时作为学生会主席,在班上14名同学中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他总是笑容满面,学习非常用功。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不错,可以看出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他的思维非常清晰,说话逻辑非常严密。到了现在他的口才更是了得,在他和霍华德的辩论中,你可以看出他总是不慌不忙,因为他早就对所有问题包括可能遇到的问题打了腹稿,所以基本上对答如流。”
陆克文在大学时期还参加演出了中国传统剧目《小放牛》,他扮演其中的地主,表演得惟妙惟肖,还在其中唱了一小段京剧折子戏。公开表演时,包括名流贵宾和学校师生在内的200多名观众前来观赏,获得了满堂彩。后来,陆克文还带领同学在中餐馆举行了答谢宴,并代表剧组发言。“他真的很活跃,当时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很有外交才能。”张典姊说。
当时学中文,很有前瞻性 看到自己曾经的学生成了澳大利亚的“明日之星”,张典姊表示非常自豪。她认为,会讲中文这一优势对陆克文的政治道路以及本次选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她说:“他可以说是破了一项纪录,将是首位可以讲一口流利中文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其他国家领导人了解中国基本上都是第二手讯息,但是陆克文可以得到第一手讯息,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也说明他当时学中文很有前瞻性,很有勇气。”
10多岁就迷上中国文化 陆克文的英文原名叫凯文·拉德,但大家都习惯于叫他“陆克文”。这是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书时给自己取的中文名。
1957年9月21日,陆克文在昆士兰州一个佃农家庭呱呱坠地。11岁那年,父亲遭遇车祸,入院后不幸染上败血病,不久便撒手而去。全家五口人只能挤在一辆房车里勉强度日。
为了安慰陆克文,母亲送给他一本讲述古代文明的书,这成了他小小心灵的惟一慰藉。那段时间,邻居们经常看到,这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忧郁地坐在自家窗户下,翻看一本厚厚的书。有一天,在翻到“中国历史文化”那一页时,他的眼睛亮了,久久没有挪开。“中国在哪里?她真的这么美吗?”他站起身来,合起书本,走回屋里,向母亲宣告:“我要学中文。”
1974年,陆克文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和语言。凭着刻苦努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他再次以一级荣誉学士的优异成绩毕业。
曾垂涎过前门爽口小吃 1984年,陆克文接到澳大利亚外交部的通知,让他转驻北京。陆克文欣喜若狂地带上夫人和女儿,举家来到了他梦里的中国。在4年的驻华外交官生活中,他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沉醉于京剧的西皮、二黄,迷恋过胡同里宁静的黄昏、四合院中惬意的树荫,垂涎过前门爽口的小吃。
后来,陆克文进入商界磨砺,但仍没有远离中国。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他的职务是中国事务顾问,经常往来于澳中之间。
正因为有着长期在华的经历,陆克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有着深刻理解。2001年,陆克文出任工党的外交事务发言人。此时,他对中国的感情已经远远超越童年看书时的好奇和惊喜。他可以谈论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也了解“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