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曾经一意孤行地坚持每年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度使中日关系降至冰点。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首次访华就赴山东参拜孔庙,据称是为了达成自己的“夙愿”。福田成为首位访问曲阜的在任日本首相,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一用心良苦的安排,有何深层的涵义?
福田参拜孔庙是他此次访华最受瞩目的行程之一,至少在中国人的眼中,这具有很特别的意义。若欧美领导人要求参观孔庙,那将被看作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欣赏。然而日本领导人就不同了。福田祭孔,富有一种“寻根”的象征意义,给我们留下其为日本文化追根溯源的印象。
儒学和儒教对日本文化有过巨大的影响。早在公元238年,儒教的经典著作就传到了日本。在17世纪的德川幕府时代,朱子学还曾成为“国学。如今,儒学在日本的地位仍相当重要,不少学者还以熟悉儒家经典引以为傲。
由于这种历史文化渊源,福田访问儒教的圣地,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意涵。日本媒体说,这是福田首相拜访孔子的故乡是出于他本人强烈的愿望。福田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而《论语》等儒家作品在日本也相当流行,因此才到此来参观。
这话说得体面而客气,但并未道出此行的真正目的。日本《朝日新闻》的评论倒是点明了这一层意义:福田首相希望通过访问曲阜,表达今后加强日中文化交流的意愿。
从参拜孔庙这一安排上,可见福田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清楚地看到,若要改善两国关系、发展中日长期稳定的友谊,必须从日中文化交流入手。
从1972年中日建交算起,日本已经有过19位首相。也就是说,日本这艘船平均不到两年就要换一次舵手。为了避免人去茶凉,福田着眼于推进中日友好的长久之策,以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为基础,增进中日人民的互信和共识,推进两国关系发展,他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
福田这次“迎春之旅”尽释善意,中国人民有目共睹。
来到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福田一开始就说:“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福田来了,也就是‘福’到了。”他这句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得体而幽默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与所有听众的距离。 在演讲中,福田煞费心思地引经据典,用到了《易经》、《论语》,甚至鲁迅的名言,也都是为了表达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熟悉与喜爱。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访日的时候,在日本国会上曾强调以史为鉴,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福田则在演讲中郑重其事的回应说:“我以严肃的心情接受温总理这样的一段话… (日本)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 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幷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这一席话,立刻赢得了在场听众的一片掌声。福田以坦诚友好的态度与中国交流,没有回避历史问题,博得好评。
福田康夫的父亲、日本第67任首相福田赳夫,曾与中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福田康夫子承父业,进一步推进中日友好,实在是两国人民之幸事。这次访华,从北京到天津到山东,福田的政治、经济、文化之旅,对华释放了莫大的善意与诚意,是值得中国欢迎和欣慰的。
中日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又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套用温家宝总理的话,“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的“破冰之旅”,到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此次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短短一年多,中日关系迅速升温,从两国领导人到平民,大家都在为中日友好一同努力。
然而,友谊的建立,也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被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日本侵华暴行所阻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于中日两国历史上这一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仍然在等待日本的深刻反思。二战之后,德国先后向波兰、俄罗斯、捷克等国,以及犹太民族赔偿了近550亿欧元,德国政府不仅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址辟为纪念馆,还制定法律防止纳粹沉渣复活。最令世人感动的,也是最终使其得到受害者宽恕的,是德国总理跪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忏悔。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人又何尝愿意延续仇恨?然而要化解两国人民之间的恩怨情仇、要开辟未来,必须认清两个前提:一是正视历史,二是承诺世代和平相处。
无论政经多么热络,文化的交流多么紧密,不正视历史问题,终究难解心结。不和平相处,终难缔结世代友好。这是友谊的前提,这是中国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