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联合早报:日本沦落为“下流社会”?

www.creaders.net | 2008-04-08 22:13:33  中评社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刊登一篇署名文章指出,日本从“一亿总中流”沦落为贫富悬殊的“格差社会”,这对很多人是晴天霹雳。日本人怀念“中流”,不愿承认自己沉沦,唯有用“格差”这个中立词聊以自慰,甚至用“中下阶层”来掩饰窘态。

  
日本未来学者、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近年出版的畅销书《中下阶层的冲击》(台湾中译本名为《M型社会》)是其代表。但消费市场观察家三浦展则大胆承认,日本已经是《下流社会》(日文),连公营电视台日本放送协会(NHK)也以《勤劳贫困——腐蚀日本之病》作专题拍特辑、出专书,说明“格差”问题确已成了全体社会关注的课题。

  沉沦未必就“下流” 

  文章说,其实,早在30年前就已出现“中产阶级崩溃论”,只是经济高速增长迷醉了全日本,直到它像泡沫般破裂,形成15年的“平成萧条”,大家黄粱梦醒时,才发现日本已经成了“下流社会”。

  中文“下流社会”这个词是不妥的。无奈,三浦展这本光文社新书,2005年9月初版,2006年1月已再版11次,不到半年销售超过40万册,不仅成为出版界热门话题,也确实轰动了日本社会。日文书名《下流社会——新阶层集团出现》确很吸引人,所有中文译本也用《下流社会》来招徕,是够刺激,但不准确,甚至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

  首先,这书是从考察“平成萧条”后的日本社会变迁,包括消费社会的改变开始的。其次,它从日本人传统的“中流”志向,实证性地描绘了一个新阶层,即“下流社会”(日文)正在扩大的过程。第三,年轻一代既然已经沦落为“下流”,既无正规的工作,又无经济能力成家,更无法传宗接代,价值观、生活态度、消费意欲也跟着起改变,整个社会开始分裂……。但它不是在论述阶级论,而是自称在开展“消费社会论”。

  作者幷无意要揭社会的疮疤,特别是政治无能造成的沉沦。因为他描绘的社会现象,重点还是阶层分裂后,考察和统计出一些新消费现象。真不愧是一名市场分析专家。但是,读者所以关心,是因为他们的“中产梦”破灭了,担忧自己,也担忧家人的未来。

  回来谈中译本也用“下流社会”作书名,明显是把日文汉字当中文使用的诡谲。首先是台湾的中译版,接着是中国大陆的中文版,再有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页的中译版,书外书内全都使用“下流社会”这个词。作为一名中文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数落日本人下流无耻,或社会败坏的专书。因为中文固然有“往下流”的状态词,却从来没有人以“下流”的形容词来描绘一个正常国家或社会。既然是翻译书,又是使用中文印刷,没有理由使用不对称的名词。唯一的解释是,在利用中文日文相通的汉字,把它当灰色地带利用:一可以附和一些人要咒骂日本的心理,将错就错地暗指日本是“下流”;二可以哗众取宠,以提高推销商品的效果。

  日文确实有“上流、中流、下流”这些词,意思是处在“上游、中游、下游”的阶段,都是些位置指定词,不是道德规范词。中文称“上流”、“中流”意思明白,但称“下流”,除非真要说对方社会“下流无耻”,不然跟日文原意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虚构“M型社会”概念 

  文章表示,日本近年出现很多流行的新词,“M型社会”是其中一个,但却是很糟的范例。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学术界曾流行一个社会学新词“M型社会”。原因是夏威夷出生的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他的第二本研究日本新著《The M-Form Society,1984》获得好评,特点是将日本商业管理模式应用到社会管理形态上去,让日本人感到光荣,美国人感到新鲜。所谓M就是“管理”(Managment)的简称。但大前研一2006年的新书《中下阶层的冲击》在台湾出版中译本时,出版社(商周出版)不仅将书名改为《M型社会》,而且还请作者加写一本43页的小册子《M型社会——给M型台湾的建议》,遂建立起日本海外版的M字型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M型社会”这个学术概念的原创者大内,他是突出“管理型”这个特征。而大前是强调社会“M字型化”。其实他在书中着墨不多。第一章虽然以“M型社会来了”为题,具体内容只有,“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所得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阶级和上层阶级之上下两极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落的‘M型社会’。”

  由于人们实际收入减少,相对购买力下降,中产阶级没落,贫富悬殊扩大,确实形成“格差社会”。但基本社会结构依然是“金字塔型”,如今标新立异说变成“M字型社会”,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亿中流”成为历史

  文章认为,更重要的是,所谓社会学者们,他们创造了一大堆新的名词,什么飞特族(Freeter)、派遣员工、单身寄生族、流浪族、网吧难民等等,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是天生的懒虫、自我没落的流浪汉、迷失的一代,即使形成“下流社会”也是咎由自取。也有社会学者说,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特征。

  日本人崇尚“中产阶级”,较古典的认识是以收入和财产来划分。二战以后,新的产业,比如服务业,行政人员、教师、医生、律师、技师等的增加,“中产阶级”的观念有了改变,包括“新中产阶级”也流行一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傅高义就写过一本书《日本的新中产阶级》,对战后日本社会变化有过细致的描述。

  1960年的调查是,日本56%的人喜欢用“中流”形容自己,29%选择“中产”,19%自称“中间”。8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当时官方的“国民舆论调查”显示,90%的人选择“中上、中中、中下”,因此有了“一亿总中流”的定义。但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企业破产,劳工失业,经济低迷,学界即刻又掀起“中流崩溃论”的论争。东京大学副教授佐藤俊树的学术著作《不平等社会日本:再见,全体中流》不仅成为畅销书,就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勤劳贫困”起恶性循环 

  文章表示,日本人虽然希望继续生活在虚构的“总中流”梦幻中,但现实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小泉政府领导的改革,首先是大企业的废弃终身雇佣制,其次是企业大量减少雇佣正式员工,即使经济情况好转也只是雇佣临时工、派遣社员、飞特族等名义下的非正式雇员。有统计说,日本企业2003年雇佣的正式员工为3500万,非正式员工则为1500万,等于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非正式员工。2005年正式员工更减至3333万,非正式员工增至1591万。

  统计也说,大学毕业的正式员工每小时工资平均1000日元,派遣社员只有500-600日元,正式员工有社会福利和退休金,但非正式员工则没有。总的来说,临时工的收入不到正式员工的一半。临时工收入低,就业无保障,自顾不暇,不能成家,甚至居无定所,最后沦为“网吧难民”、公园或地下道的“流浪族”,不仅扩大了贫富悬殊的“格差社会”,还制造了一群年轻而又摆脱不了贫穷的社会底层,日本称这种现象为“勤劳贫困”(Working Poor)。日文书名《下流社会——新阶层集团出现》确很吸引人,所有中文译本也用《下流社会》来招徕,是够刺激,但不准确,甚至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