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任布莱尔之后,英国首相布朗(港译:白高敦)最近表示,支持印度成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八国集团”是一个发达工业国俱乐部,成员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8国。
布朗对印度的赞扬,得到了法国总统萨尔科齐的支持。后者多次提议接纳印度、中国、南非、墨西哥和巴西,并最终组成“十三国集团”。
更有趣的是,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在提到印度加入“八国集团”时,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对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有利补充。
在伦敦的一场午餐会上,布朗呼吁在印度加入“八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情况下实施“全球新政”。
据《印度时报》报道,这位英国首相说:“没有印度参与的联合国安理会,将无法反映今日的现实。没有印度的加入,讨论世界经济的‘八国集团’也将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将“八国集团”与联合国安理会相提并论,无疑是想表示这两大机构在合力解决战争、和平、裁军、贸易、气候变化、能源、恐怖主义等世界性问题上发挥著关键作用。
尽管笼罩著不民主的色彩,联合国安理会依然是裁定包括中国与印度在内的大部分国家使用武力合法与否的裁判。多数联合国成员是否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依然是看它是否得到了安理会的认可。鉴于其代表性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多国家和民族希望安理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维护国际法律秩序,使其免遭一些大国的任意践踏;也就是说,有必要加强安理会的权力,使其有能力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
另一方面,“八国集团”则面临著更大的争议。它没有法人地位,并常常成为反全球化人士的攻击目标。自2001年的意大利热那亚峰会之后,“八国集团”招来大规模抗议活动已成为惯例。“八国集团”通过新自由主义私有化、财政保守主义、债务陷阱、自由贸易、不受监管的资本等手段“奴役”发展中国家,已让不少人看清楚了它新殖民主义的险恶用心。
在热那亚峰会后,布莱尔提出了“八国集团”扩大方案,希望修复其代表“国际社会”的形象。尽管美国在2001年后走上单边主义路线,英法两国提出的“多边主义”日程显然是一场损伤控制练习,旨在安抚那些“八国集团”反对者。
英法两国选择多边主义,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由于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强烈反对,世贸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了僵局。新兴国家在知识产权、农业补贴及欧美市场准入等问题上有理有据地对抗“八国集团”,表明了南南合作与团结已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英法提出,应积极拉拢在世贸组织中积极从事反“八国集团”活动的印度、中国、南非、墨西哥和巴西,并与它们一道成立“十三国集团”。由于世贸谈判停滞不前,令英法遭受沉重的贸易损失;这也是它们提议成立“十三国集团”的主要原因。
在加入“八国集团”一事上,印度与中国都非常谨慎,担心会在受到欺骗或胁迫的情况下,不得不在多哈发展议程中或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作出妥协。两国均列席参加了“八国集团”去年在德国举行的年会,但拒绝了由美国在会议上提出的、对两国环境发展设置目标的协议。
印度与中国的拒不妥协,让美国感到非常不快,尽管它对英法的“十三国集团”建议没有丝毫的兴趣。美国在印度“入常”问题上保持沉默,皆因为它不希望联合国安理会将来多出一个有著独立思想的成员,大大削弱它对这一国际机构的控制。在2006年的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中,就已出现了这一幕:美国支持韩国的潘基文,而不是印度的塔鲁尔(Shashi Tharoor)。美国认为,印度不容易驯服,随时会在它控制联合国时拖后腿。
事实上,美国与日本认为,“八国集团”扩大方案应该跟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一样暂时搁置,而不是将中国、印度等国拉进来。“八国集团”(最初为“七国集团”,俄罗斯1998年加入)1975年成立,是为了帮助资本主义体系挺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今天,“八国集团”正面临著另一场危机—经济衰退;惟有远见者才能意识到,唯一的解决方案便是邀请以印度与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加入。
如果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能入主白宫,华盛顿的外交政策或许会朝著多边主义的方向调整。一旦美国改弦易辙、抛弃单边主义的姿态,相信日本的立场也会出现软化。不过,东京是否愿意与北京平起平坐,仍是个未知数。
既然“八国集团”内部正逐渐接受以中国与印度为首的五大发展中国家加入及成立“十三国集团”的建议,幸运者们又该如何选择呢?左派人士认为,若打上“八国集团”成员的烙印,这五国在“77国集团”与“南方国家”中的领导能力将大为缩水。不过,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抛出“八国集团”扩大方案后,印度与中国已明确表示,若被要求出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他们将对“八国集团”说不。
左派观点说,新兴发展中国家加入“八国集团”,将意味著南南合作的破裂。其实,这种观点过于悲观。即使变为“十国集团”或“十三国集团”的成员国,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能力说不;人们绝不应该低估它们的勇气。新德里与北京,对成为富国俱乐部中的“唯唯诺诺的人”并没有兴趣。
去年的“八国集团”年会,就让世人见识了一番印度总理辛格的火气。当时,他步入前厅,却被阻断在会议室门外。他随即对“八国集团”扩大方案展开批评,称“并没有把我们看作积极的参与者”。布朗与萨尔科齐企图以“八国集团”成员的尊贵待遇为“糖衣炮弹”,来拉拢新兴发展中国家;相信,后者也有信心去化解对方的这一招。
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放弃这一选择,因为加入“八国集团”也符合国际体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是,两大阵营将来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在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77国集团”成员的身份与加入“十国集团”或“十三国集团”并不抵触。俄罗斯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既是“八国集团”的一员,也在反西方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印度和中国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受到富国俱乐部重视,自然会带来很多回报;而它们在“十国集团”或“十三国集团”峰会上露面,也将改变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性质,从而扭转“八国集团”目前对全球88%居民(即南方国家的百姓)的不友好态度。
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去积极游说,以弥合“八国集团”内部对扩大方案的分歧。“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地位,没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那样诱人。凭著骄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在世贸组织中的政治团结性,新兴发展中国家大可以气定神闲地坐在一旁,等著“八国集团”发出的邀请函。
“八国集团”的信用危机,并不是印度或中国需要处理的难题,而是其成员国的。若发达工业国家,特别是美国,未能意识到忽视发展中国家有多么愚蠢,那是他们的损失,而不是印度或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