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日本求中国别开火 又释放强硬信号

www.creaders.net | 2015-01-16 07:41:02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为早日启动发生紧急情况时政府间进行联络的“海上联络机制”,12日中日在位于东京的日本防卫省举行了2012年6月以来处于中断状态的防卫部门课长级磋商,更高级别的磋商此后还会进行。但在中日关系接连大好的背景下,最近中日之间却爆出非常事件。

  有日本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12月举行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对遇难者人数30万的表述,引起了日本方面的不满。日本政府当月即向中方提出交涉,表示这一人数“不妥当”。而中国外交部15日针对此事的回应则显得十分克制,称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早有定论,督促日方端正态度、注意国际诚信,并未对日方的无理言论采取激烈反映。

  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15日也承认,针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2月称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为“30万人”的发言,日本政府已向中方表示这一人数“不妥当”。菅义伟称:“我们正谋求与中方在各种层面进行沟通。事先表达了我国的想法,事后也提出了交涉。”在安倍刚刚发表过有关二战的反省言论、中日双方就海上联络机制达成共识之后,日本方面又抛出质疑南京大暑杀遇难者人数的言论,这不得不让外界对安倍政府的诚信以及诚意再次打上问号。

  此外,日本政府1月14日通过历年来最大的一笔预算案,总额为96.34万亿日元(约合0.82万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4,600亿日元(约合39.1亿美元),其中防卫费达4.98万亿日元(约合0.04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创新高。本次预算案将重点加强西南诸岛地区的作战力量,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特别是其中筹建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警备专队”和对“钓鱼岛周边航行的外国船只”进行24小时监视的计划,威胁中国之意不言自明。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面称要反省战争,一面马不停蹄地前进在右翼路径上。安倍14日就修宪表明强烈意愿称,应当亲手书写承载21世纪日本理想状态的新宪法,修改宪法是自然而然之事。

  中日恢复相关磋商是为了执行去年11月中日首脑会谈时达成的意向,是破冰之举。但日本新防卫大臣中谷元,日前却在自卫队的新年讲话中公开指责中国“侵犯日本领海”。

  此前多维新闻曾指出,纵然当前在钓鱼岛海域中日海空力量非常集中。中国海军和空军实施了常态化战备巡逻,与此同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机对中方进行近距离警戒监视,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增加。2014年6月,国防部曾公开日本F-15战斗机近距离跟踪中国图-154飞机,最近距离约30米,严重影响中方飞行安全。 但是中日关系已经脱离了最坏时期。虽然有声音认为,中日关系在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种种危险对峙后并没有改变本质状况。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以中日首脑会谈为契机,中国对日本态度的基本形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不再对日本咄咄逼人。中国的对日本禁区已经完全逐步打破,已经将中日关系缓和的基调调整到了中日关系未恶化之前。

  不过,无论是南京大屠杀交涉事件,还是日本军费预算事件,抑或是安倍接连表态修宪,日本挑衅姿态明显。在中日和解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日本会对中国接连释放强硬信号?

  有声音认为一直以来,对海上联络机制磋商最积极的一方是日本,磋商本身就意味着日本是在极力避免中日之间发生冲突。因为在2013年2014年中国战机屡屡毫不回避与日本近距离相遇后,主动攻势的一方是中国已经十分明了。在领教中国毫不妥协的决心后,磋商本身就是日本在求中国别开火。日本在磋商上低头求中国的同时,在修宪以及历史问题上放料并反应强烈是转移注意力的表现,这是日本一贯的风格,用表面强硬来掩盖实际虚弱。

  也有分析指出,中美建立了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中韩两军也有了军事热线,中日建立类似机制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中日之间的危险性确实存在,日前中日关系的危险性不来自于中国,来自于日本。对于一心解禁集体自卫权,建设军事大国的安倍,中国必须做好完全的准备。2015年,日本的军费预算飙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表明其针对中国的战略防备姿态十分明显。中国如何考虑将日本束缚在安全的不会爆发的框架内才是关键。中日超越领土和领海划界隔阂敲定海上联络机制正当其时。在中国主动求和的背景下,日本在建立钓鱼岛专属部队上劲头十足,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敢于公开向中国交涉,实际上看准了中国目前急需要与日本和解的现实。  (陆莲 撰写)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何卫东
11
叙利亚
2
中美冷战
7
AI
12
苗华被抓
3
川普
8
中共两会
13
美国大选
4
俄乌战争
9
大S
14
以哈战争
5
万维专栏
10
洛杉矶大火
15
巴黎奥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