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记者江夏编译报道:《印度人报》(The Hindu)日前刊登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印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加万(Srinath Raghavan)的文章说,在某种程度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仍未结束。有关二战的争论掩盖着当前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因此北京决定举行这次胜利日大阅兵毫不出奇。同样的道理,东京抨击北京把纪念活动政治化,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更有趣的是,北京还决定邀请包括印度在内的外国军队分遣队,参加阅兵仪式。
站在新德里的立场,北京的邀请代表着微妙的抉择。今年5月印军的分遣队和印度总统参加了莫斯科的胜利日70周年大阅兵,那么如果不参加北京的胜利日70周年大阅兵,就显得很不礼貌了。同时印度也在意日本对此事的关注。过去一年来,新德里在与安全事务相关的方面,寻求与东京更紧密的合作。当然不只是印-日双边合作,也包括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合作。印度和日本紧密的战略关系,显然是基于对中国在亚洲炫耀武力的共同关注。
然而,印度参加北京的大阅兵,也有很强的历史因素。中国和印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抗日本的军事盟友。这个被遗忘的盟友关系,奠基在1930年代初。当时印度民族主义者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后,强烈支持中国,谴责当时的国联袖手旁观。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印度对中国的政治支持更加强烈。1939年9月欧洲大战爆发时,尼赫鲁正在中国。他不仅会见了中国领导人,还经历了日本人的轰炸。1942年初,中国委员长蒋介石访问印度,说服英国人和印度民族主义领袖合作抗日。他的政治努力虽然不成功,但印度和中国军队很快在缅甸一起对日作战,也一起经历了初期在缅甸的失败。
之后两年,约60,000名中国军人在印度比哈尔邦兰姆加(Ramgarh)接受美军的训练。美国空军从印度的机场展开了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大规模“驼峰”空运,为中国军队提供补给。数以万计的印度劳工被动员起来,修建了这些空军机场和连接印度阿萨姆邦和昆明的著名“雷多公路”。中国“驻印军”的师团作为盟军部队,与大批印度部队一起在1944年中大举反攻,打回了缅甸。
印度陆军在缅甸使日军遭到战争中最惨重的失败。日本投降后,由三个战功累累的步兵营组成的一个印度旅,在1946年3月派赴日本成为占领军,参与主持了一系列日本战后重建工作,包括监督1946年至1947年日本和平宪法下第一次战后大选等。总之,印度有坚实的历史渊源,参与北京的胜利日70周年大阅兵。但印度在考虑时必须挣脱历史和现实的束缚。新德里在以充足的理由参加北京阅兵的同时,必须确保不刺激亚洲的民族主义。否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绝不会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