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迪来说 在游船上议事似乎可以放松一些
北京时间4月28日,印度总理莫迪终于结束了他在中国武汉的非正式访问,搭乘专机返回新德里。在这场一开始就确定“没有议题、没有公告、没有协议”的访问期间,莫迪和习近平的四场“一对一”对话能谈出多少成果无疑是让新德里朝野颇为忐忑。
而今,伴随着中印已商定了2019年度在新德里的下一轮“非正式访问”,加之莫迪(Narendra Modi)还在与习近平的对话中商讨了一个在阿富汗的“中印联合项目”。这或许就意味着他的这次低调之行似乎已经在务虚之中达成了初步目的。
印度眼中的中国能量莫迪在2018年6月即将因上合峰会前往中国,新德里在2018年上半年的任何外交行动都是以这一前提为基准的。以至于印度外长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和中国外长王毅在4月22日商定了莫迪的“非正式访华”后,外界一时不知所措。
的确,中印间自2017年6月的洞朗风波后,两国缺少战略互信,印度各界掀起的“对抗”情绪仍未平复。但莫迪终究成功压制住了朝野的鹰派情绪也是事实,更不用说印度军方也已在他手下转入韬光养晦的状态。加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权谈及的“印太”策略对新德里帮助有限,莫迪也在全面税改与投资基建之际看到了中国的能量,这就显示出莫迪在中印问题上也许应该有相对理智的认识。
莫迪很想在2019年以同样的排场待客
必须承认,自习近平2014年访问印度后,尽管中印政局在此期间存在波动,但在经济界人士之间,“投资印度”尤其是其基建、建材、电子、纺织、医疗、通信等领域早就成为中国经济界的共识。
印度市场也具有规模大,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市场多样,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储备充足,居民消费意愿高以及地理位置突出等优势。在韩国、日本等国企业在印度惨淡经营时,中国资本就在印度扮演了颇具支配性的角色。
在外界看来,印度在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已经完全依赖中国。印度9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是中国制造的。高盛(GoldmanSachs)公司认为,中国手机的大量涌入甚至扩大了印度市场的规模。
尽管印度反对党“国大党”党首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等人曾批评莫迪的经济措施牺牲了印度的就业,却为中国产品留下空间。但实情可能恰恰相反。
譬如就在4月上旬,在印度占据市场优位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就建议其智能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在印度设立基地”,进而为印度带来25亿美元的投资,并创造至多5万个工作岗位。加之该公司自2015年开始就密切配合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工作机会,很多印度人将其视为“国货”。这就让新德里和北京之间的敌意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如果从经济角度看去,甚至还具备极高的关联性。